论审美活动与认知活动、评价活动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论审美活动与认知活动、评价活动的关系 出处:《学习与探索》199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活动 认知活动 评价活动 认识活动 本质力量对象化 整体形象 认知结构 客体属性 主客体 为我之物
【摘要】:文章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认知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外在的,评价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的,而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因此,审美活动是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的统一。对美的追求会激起认知和评价的热情,关于美的把握会启迪求真和求善,因此,审美活动能够向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转化。这样看来,认识活动实际上是内在地包括着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的,而三者的认识成果则分别表现为知识、意义和美感。
[Abstract]:The article holds that beauty is the perceptual manifestation of the objectification of human essential pow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s external in cognitive activ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evaluation activity is intern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is 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Therefore, aesthetic activities are the unity of cognitive activities and evaluation activities. The pursuit of beauty will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The grasp of beauty can enlighten the pursuit of truth and good, therefore, aesthetic activitie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cognitive activities and evaluation activities. In this way, cognitive activities actually include cognitive activities intrinsically. Evaluation activities and 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the three cognitive achievements are expressed in knowledge, meaning and aesthetic sense.
【作者单位】:
【正文快照】: 认识活动包括认知、评价和审美。三者在认识活动内部构成了一个结构。以往的认识论着重于认知活动的研究,把认识论看成是知识论;近年来,认识论已重视对评价活动的研究,把认识过程看成是认知一一评价的统一;但是,从认识论角度来研究审美活动,尤其是把认识过程看成是认知一一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国高等民族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美学十讲》编写组;什么是美感?——《美学十讲》第四讲[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2 韩林德;试论孟子的美学思想[J];思想战线;1981年03期
3 狄其骢;艺术创作中的情感问题[J];文史哲;1981年03期
4 周来祥;栾贻信;;妙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谈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的主要特征[J];江汉论坛;1981年06期
5 郑海;从云南少数民族图腾神话看人类早期的审美活动[J];思想战线;1982年01期
6 徐尚祯;郭化民;;美是审美对象的客观评价[J];哲学动态;1982年03期
7 孙津;美究竟是什么?[J];求是学刊;1983年01期
8 丁立平;审美活动的辩证发展[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9 刘守安;文艺能不能比生活“更高”[J];文史哲;1983年04期
10 彭立勋;马克思与席勒审美理论之比较——从《美育书简》到《巴黎手稿》[J];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潘智彪;;美育与人的审美需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齐大卫;;“最大的美”——世纪“审美之维”[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於贤德;;论美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张大松;;论科学创造思维的认知运动机制[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10 贾慧颖;;认知价值判断[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张再林;关于人文教育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3 梅生;让道德变得有趣[N];北京日报;2001年
4 陶东风;呼唤文艺美学的越界和扩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李庆本;看上去很美[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7 钟旅;旅游者要提高自身素质[N];河南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姜小玲;确立文化发展的新坐标[N];解放日报;2001年
9 宫睿;另一个康德[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10 徐俊西;多元化·通俗化·数字化[N];文汇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颖;内隐学习机制及其个体差异的研究——发展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3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4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5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6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7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徐浙宁;2-5岁超常儿童对数的认知及其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10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济远;试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初浩楠;论高中英语元认知学习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丽芬;重新阐释马克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吴匕;美善相乐[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5 陆菲;建筑在“框架”理论上的翻译过程模型[D];外交学院;2003年
6 谭娅;论通感的内涵及其在审美活动中的价值[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徐春山;关于词语模糊性起源的思考[D];安徽大学;2004年
8 宋国栋;想象的审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潘海英;元认知与大学英语阅读理解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袁洁玲;满足与失落——试论电视作为审美媒介的双重作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87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8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