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学历程论
本文关键词:朱光潜美学历程论 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把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纳入他成长发展的历史线索中做了系统的解读,努力探索朱光潜美学对中西美学思想的接受史,并由此展开朱光潜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般论述朱光潜美学发展历程的著作,都将之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大阶段。文章提出了关于朱光潜的"前美学时期"(1897—1925)、"美学时期"(1926—1935)、"美学实践时期"(1936—1948)和"美学批判时期"(1949—1986)四阶段分期法。这个分期法既考虑到20世纪前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对朱光潜美学的影响,更注重朱光潜美学历程的内在阶段性变异的揭示。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 thoughts into his historical clu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s to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thoughts. From this, the inner logic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 development is unfolded, and the works on the developing course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s are discussed in general. It is divided into two major sta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e-Aesthetic period" of Zhu Guangqian (1897-1925) and the "Aesthetic period" (1926-193535). "the period of Aesthetic practice" (1936-1948) and "the period of Aesthetic criticism" (1949-1986). This method not only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Chinese social nature on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s before and after 20th century.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veal the inherent stage variation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 cours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分类号】:B83-06
【正文快照】: 一、前美学时期(1897—1925)朱光潜的前美学时期,以朱光潜于1897年10月4日在安徽桐城县出生开始,到他赴英国留学结束。朱光潜说:“我的教育过程充分反映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特色。相当长期的封建教育之后,接着就是相当长期的外国帝国主义的教育。我是由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雯;梁实秋反对克罗齐?——梁实秋与克罗齐文艺观的异与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3 任艳善;;从文艺心理看艺术幻象[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臧仲伦;试论文学翻译的再创作过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5 张沛;;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之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张伟;;邓以蛰艺术美学思想的西学归宗[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王雨晨;董永红;王菲;高煜波;;浅析文化与心灵沟通及心灵超越[J];才智;2010年02期
8 魏泓;;格式塔心理美学与语篇翻译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刘晓芳;;论现代流行语中体现的语言美学特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夏廷德;马志波;;英语散文翻译的声律再现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3 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4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金重建;有声语言传播主体创作自觉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6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7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8 季臻;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诗化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侯颖;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秋荣;通感在触屏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谢春平;惩罚与拯救[D];南昌大学;2010年
6 姚欣;《梦窗词》之“梦”意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暄冰;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反思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龚德全;布依戏艺术审美论[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9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郭淑敏;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论苏珊·朗格之艺术新界定[D];河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朱光潜中西美学比较视野中的孟子[J];美与时代(下);2011年06期
2 刘杰;;体验意韵美——读《西方美学史》有感[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3 宛小平;;朱光潜批评王国维诗境说的省思[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4 纪焕蓉;;从心所欲,不逾矩——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5 王攸欣;;朱光潜之乐山交游及其学术转向[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7期
6 张松建;;《文学杂志》与中国现代诗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8期
7 孙琳琳;;莱辛诗画异质说与中国诗歌[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赵黎明;;格调诗学传统与朱光潜现代“声律批评”观的建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夏中义;;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人物表[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10 江守义;刘欣;;“纯正的趣味”:朱光潜的批评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攸欣;;朱光潜在成都[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宛小平;;梁启超与朱光潜的美学比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张健;;征服与遁逃——朱光潜喜剧美学思想初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李衍柱;;“天下同归而殊途”——谈中国现代文艺学建设的三种不同模式[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宛小平;;美学史的写作——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是非谈[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夏洁;;朱光潜编辑美学思想论[A];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朱光潜;;朱光潜同志在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贵君;朱光潜文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N];文艺报;2011年
2 陈运旗;朱光潜在乐山[N];乐山日报;2009年
3 宛小平 安徽大学哲学系;朱光潜:建立从认识到实践的开放美学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丁杨;“亲历大家系列”带读者走近巴金冰心朱光潜[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谢仲礼;在“朱光潜范式”下前行与突破[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肖鹰;学者的命运:坦诚面对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王攸欣;怎样作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王攸欣;良知与逻辑:学术批评之底线[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文宣;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朱光潜[N];光明日报;2001年
10 钱念孙;朱光潜:艺术真谛的发掘与阐释[N];安徽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2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3 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季剑青;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D];北京大学;2007年
6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7 黄永福;从“儒学”到“现代”:越南的新文学/文化运动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关系[D];上海大学;2011年
8 余锐;论黑格尔的象征型艺术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青;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杰;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佳惠;朱光潜写作理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4 李滨;朱光潜早期文艺批评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郑素华;论朱光潜审美教育思想的现代性[D];扬州大学;2004年
6 周芬芬;[D];北京大学;2005年
7 陈恒;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8 南华;朱光潜悲剧美学思想与尼采[D];西北大学;2003年
9 杜安;王国维、朱光潜悲剧理论之审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10 翁锦涛;从朱光潜美学理论角度解读加里·斯奈德诗歌[D];广东商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388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88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