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觉比喻与审美意识
本文关键词:肤觉比喻与审美意识 出处:《文史哲》200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现代实验心理学的肤/视联系和肤觉经验的“视觉化”,人们可以在一定的空间内对外物进行肤觉体验和肤觉把握,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肤觉比喻就具有空间的、情感的、无意识的诗性的特征。肤觉比喻以其意向性,将肤觉自我投射出去,在一定的空间中形成“大人”。肤觉比喻和肤觉“大人”是自然美、形式美、优美、壮美等审美范畴的内在根据之一。
[Abstract]:Based on the skin / visual connection of moder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d the "visualization" of skin perception experience, people can experience and grasp the skin perception of external objects in a certain space. On this basis, the skin perception metaphor has the po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emotion and unconsciousness. The skin sense metaphor projects out the skin sense self with its intentionality. "Adult" is formed in a certain space. The metaphor of skin perception and the "adult" of skin perception are one of the inner bases of aesthetic categories such as natural beauty, formal beauty, beauty, grandeur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5
【正文快照】: 人的躯体是近几年来哲学界、美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于是,与之相关的肤觉经验在审美感受和审美认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成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肤觉比喻是肤视经验结合的结果,表面上是视觉的意象组合,而实际上受潜在的肤觉经验的影响和支配。肤觉比喻通过以近喻远的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云飞;;先验还原与现象学的世界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李云飞;;从纯粹自我到习性自我——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引导动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谢昭新;论郁达夫的小说理论批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方维保;浮游在梦想与现实的边缘——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叙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郭平;;关于言语交际中经济原则的理论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管龙娟;;郁达夫感伤小说的创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8 贾瑞华;黄梅;;带刺的蔷薇——解读安妮宝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李新东;;郁达夫与玄镇健的小说创作的时代特征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程平;岑淳;;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转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楣梧;裘越华;张燕;王妮;;纺织品视觉遮蔽性能研究[A];第八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朱寿桐;;创造社文学的情绪写实主义特征——兼论郭沫若创作的写实倾向[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游克绪;;两位藏书家 一段感人情——记郁达夫与廖元善[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7 邬国义;;关于戈鲲化生年月日的问题[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8 梁承谋;刘改成;王长生;傅全;程勇民;;羽毛球运动员操作性思维文森特(Vincent)学习曲线类型特点初探 62名运动员BTL-SW-V1.2操作思维软件测定图形分析[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李涌泉;;偏枯:五四小说家的审美方向[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戴伟辉;;CT图象重建理论的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的探讨[A];海峡两岸医疗仪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5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卢冬梅;郁达夫《故都的秋》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金yN臣;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选朝;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顾颀;司法公正的伦理冲突及其调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二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谷崎润一郎在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柳;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及其当代人格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之昂;肤觉比喻中的审美意识因素——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之二[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赵之昂;美学现代转型中的肤觉经验——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研究之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赵之昂;论肤觉经验与审美创造性[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4 赵昱晖;;坚实的审美基础[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赵之昂;;身体—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6 闾海燕;原始(儿童)思维与比喻、拟人修辞[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7 赵之昂;;视淫的审美特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阿尔斯兰·阿不都拉;《福乐智慧》中的比喻及其民族特色[J];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04期
9 宁仁选;语丰思赡和叠床架屋[J];阅读与写作;2003年12期
10 周芸;比喻发生的心理机制[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凯;;触觉艺术设计初探[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贺建国;;谈谈微观比喻[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3 艾萍;;浅谈张爱玲小说中比喻的得体性[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4 牟云峰;;感觉类形容词的词义演变——从自身感觉到认知世界[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陆稼祥;;文学语言研究的新视野[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6 王中和;;比喻的思维发展轨迹[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7 王丽华;;中国地名中的比喻[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8 谢英;;也说比喻的结构[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赵家新;;《黄帝内经》比喻的文化内涵[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10 闫景芳;;比喻类供材作文难哉[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禹城市实验小学 李泽武;比喻弥补教学不足[N];中国体育报;2001年
2 李一安;强化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N];人民日报;2000年
3 记者 万润龙;电视剧不能消耗国人审美意识[N];文汇报;2006年
4 余倩邋娄晨;走上品牌设计前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经济视点报记者 李浩;微客Ⅲ代 审美为王[N];经济视点报;2006年
6 户晓辉;在比喻的密林中穿行[N];中国邮政报;2003年
7 南音;《细菌》前言有矛盾[N];中国集邮报;2007年
8 李永虎;审美的超越[N];文艺报;2007年
9 马泉艺邋(回族);当今审美变形之我见[N];文艺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莫海艺;探究贵州原生态民族文艺特质之美[N];贵州民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盛若菁;基于语义的比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王东阳;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学;2012年
4 张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郑荔;学龄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高深;《庄子》与《圣经》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陈立群;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D];复旦大学;2003年
8 田兵;义项的区分与描写[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9 乔俊杰;李善《文选注》修辞训诂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10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凤娟;卫浴产品中的肤觉体验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江林森;《围城》比喻解读[D];河北大学;2004年
3 杨艳;论《围城》的讽刺性[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4 曹鸣;产品硬件界面设计中的肤觉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5 任彤;《红楼梦》比喻辞格翻译对比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6 刘凤霞;论比喻构造词语的类型[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7 程洪涛;从关联理论的视角看比喻的理解与翻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要清华;比喻在新闻评论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9 张薇;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姜颖;金学铁小说的语言技巧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91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