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稿》看马克思美学和美育思想
本文关键词:从《手稿》看马克思美学和美育思想 出处:《艺术百家》200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论述依据,以其中的“实践”概念为论述中心,在人与实践的关系中探寻马克思对美的理解,并解释其哲学人类学背景中的美学和美育思想。
[Abstract]:Based on <1844's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and taking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as the center of discussion, Marx's understanding of beauty is explor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practice, and the aesthetic and aesthetic thoughts in his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background are explained.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B83;A811.6;
【正文快照】: 作为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马克思虽然没有留下任何一部美学方面的专著,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美学思想。也就是说,衡量一个学者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有时并不是看他写出了多少高头讲章,更重要的是他的美学思想是否具有原创性以及它对后人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当然是个美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光潜;;怎样学美学[J];编辑之友;1981年01期
2 陶济;;具体地、历史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有感于科尔纽的《马克思恩格斯传》[J];读书;1982年01期
3 马文实;;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正确方向[J];编辑之友;1982年01期
4 祁龙威;;马克思主义与太平天国史学——兼评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Z1期
5 L.塞夫,程晓燕;从抽象到现实——评《马克思主义批判词典》[J];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03期
6 许俊达;评阿尔都塞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方法[J];晋阳学刊;1985年03期
7 王煜;;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丛刊的反映[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年02期
8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突破”[J];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03期
9 王蒙;;理论、生活、学科研究问题札记(续)[J];读书;1986年12期
10 崔之元;;解释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后记[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姜义华;;以社会主义理想建设中国的伟大先行者——跋孙中山1915年11月10日《致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函》[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3 鲍宗豪;;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新境界[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4 方松华;张志宏;;论科学发展观的学理内涵与人文意蕴[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5 高国希;;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6 马西恒;何海兵;矫海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途径[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7 汪行福;;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未终结[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8 张春美;;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现代意义[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9 王建国;;澄清对马克思方法论的四大误解——兼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创新[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10 张凌云;;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片论——兼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的否定论[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经典作家的全球化思想[N];北京日报;2000年
2 韩庆祥;学术理论界研讨恩格斯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课题[N];光明日报;2000年
3 新华;经济全球化一把双刃剑[N];科学时报;2000年
4 胡村;武汉大学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创新[N];人民日报;2000年
5 俞吾金;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N];文汇报;2000年
6 新华社记者 曲志红、本报记者 郑剑;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N];人民日报;2001年
7 穆兆勇 赵勇民;按“三个代表”要求推进党史人物研究[N];人民日报;2002年
8 淳子;“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问世[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9 陈学明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今天应当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N];文汇报;2002年
10 记者 李志高 黄兴伟;“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2004年
2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徐积平;实用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5年
4 刘晔骁;异质性时间论与解构主义的马克思遗产继承策略[D];吉林大学;2006年
5 周兴杰;文化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的话语重构[D];暨南大学;2006年
6 秦廷国;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星;从马克思主义看马库斯的技术价值思想[D];山西大学;2003年
2 卢剑明;关于网络价值的理性思考[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3 史海军;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价值[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4 孙琳琼;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关怀[D];黑龙江大学;2006年
5 黄飞;同情与幸福[D];扬州大学;2006年
6 阳春花;阿尔都塞历史科学思想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6年
7 骆静;论马克思哲学中人的个性[D];河海大学;2007年
8 熊剑龙;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对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启示[D];厦门大学;2006年
9 陈怡;论恩格斯晚年思想中有关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转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胡国杰;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理论[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96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6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