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与人的解放: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观

发布时间:2018-01-08 19:09

  本文关键词:审美与人的解放: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观 出处:《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礼乐文化 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观 人的自由解放 审美教育 审美境界 儒家文化 救世主义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王国维


【摘要】: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Abstract]:Confucius'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onfucian culture. In this classic document, he deeply discusses the individual personality and the realm of life, in the view of Confucius. Lif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realms: ordinary realm, utilitarian realm, moral realm, aesthetic realm. Confucius believed that the highest realm of life is the realm of aesthetics, that is, the realm of "joy".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Virtue", "sincerity" "ritual", "music" is especially emphasized by Confucius. Confucius'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Rites and Music Culture" has opened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benevolence"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It also opens the tradi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politics and ethics. I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supremacy" and the modern trend of "aesthetic savior and righteousness".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with Analects as the core is about the culture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fre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B83-09
【正文快照】: 先秦儒家代表孔子一生致力于思考人生境界和社会的和谐问题,“仁”就是这种思考的结晶。单从“仁”字的构造上来说,二人为仁,便可看出它关注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但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仁”只是他提出的人生境界的一个部分。孔子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淑媛;;孔子“天命观”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孟淑媛,于川;试论朱熹以“理”为基石的法制思想[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聂民玉;《易传》生生和谐观的现代价值[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陆自荣,杨凤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制的人格基础[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5 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韩柱,吕瑞林;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传统政治哲学的继承和超越[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7 王达三;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试论[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苏东水,苏江明,苏宗伟;诚信之道与诚信社会[J];当代财经;2003年01期

9 赵林玲;孔子的死亡思想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卢智增;;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邱国鹏;李勋祥;;融合与嬗变:论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建构[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刘原池;;从“诗道性情”析论王夫之对“兴观群怨”说的再诠释[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3 余英华;;《史记》“尚让”思想探究[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6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王世明;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D];清华大学;2004年

8 李朝晖;知识与控制: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社会学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范南;信用理论、制度与实践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瑜;圣人思道的光芒[D];西北大学;2008年

2 鲍远航;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学;2001年

3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4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5 谈凤霞;20世纪初中国儿童文学的审美进程(1903-1927)[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余学玉;由理性向非理性过渡的桥梁[D];安徽大学;2002年

7 刘颖;跨语际对应、语言互译性与译学研究——论英语外来词在汉语语境中的文化模筑作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8 赵燕;汉魏六朝临终文试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10 赵捧莲;清末民初美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云;略论孔子的音乐观——致RL同志书[J];人民音乐;1980年09期

2 韩桓德;;孔子与乐舞[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4年03期

3 韩桓德;;孔子与乐舞[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4 韩桓德;孔子与《诗经》[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年02期

5 韩桓德;;孔子与《诗经》[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6 张晶;;金代诗歌发展的独特轨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7 顾易生;;孔子论《韶》考[J];学术月刊;1987年04期

8 郑慧慧;;先秦乐舞教育思想之探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9 赵沛霖;《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10 张颂之;孔子尚武试说[J];齐鲁学刊;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来;;春秋时代的天道观念[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辛;礼、礼器与玉帛之形上学考察[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李明珠;道家的超越智慧[N];光明日报;2002年

3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 王子今;秦国女权的演变[N];光明日报;2002年

4 王克奇;汉代经学和齐鲁文化[N];光明日报;2003年

5 刘文;中国酒文化中的礼[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6 张辛;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礼学观察[N];中国文物报;2004年

7 ;以“文学精神”总领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齐大任;二里头:与夏商文化的亲密接触[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李振纲 程志华;中国哲学系列报告综述[N];光明日报;2005年

10 王树人;持守人本质的原初境域[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韩高年;颂诗的起源与流变——三代诗歌主流的逻辑推演与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江林;《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D];浙江大学;2004年

4 郑长铃;陈e捌洹独质椤费芯縖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白华;儒家礼学价值观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6 李小成;文中子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亲霞;先秦儒家君权思想的历史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吴晓峰;《诗经》“二南”篇所载礼俗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盖金伟;汉唐官学学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马海敏;《诗经》燕飨诗考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艳霞;《诗经》乐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陆银湘;《诗经》“颂”诗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3 石舞潮;有意味的形式——近体诗格律与中国传统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孔德凌;《诗经》宴饮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变迁[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5 郭树伟;试论孟子的养浩然之气[D];郑州大学;2004年

6 张柳明;周代礼乐文化与《诗经·大雅》颂美诗[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莉萍;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D];天津大学;2003年

8 贾学鸿;从《诗经》的君子之乐到孔子的人生之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余华琼;传统诗教的文化内涵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胡宏哲;部族文化与《诗经·周颂》祭祀诗的时代特征[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98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8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0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