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朱光潜的美本质观

发布时间:2018-01-09 02:12

  本文关键词:论朱光潜的美本质观 出处:《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美感经验 意象 情感


【摘要】:美学史上,美的本质问题被人们探讨了几千年却仍旧悬而未决,其原因在于,美并非恒定不变的客观实体,其形成与诸多因素相关联,从而使美的本质变得难以把握。针对这一问题,朱光潜在现代美学方法的基础上,整合西方现代美感经验论和中国传统意象论所创建"情感化的意象"这一美的本质观,不仅揭示了美是情与景的融注与贯通,具有流动与变化等内涵特质,更在言说方式上显示出独特的意义。其在美感经验的描述与还原中对美的本质加以言说的方式,既坚持了美的可定义性,又突显了美的创造性、超越性特点,突破了传统美学仅仅对美的本质作一种形而上的静止的规定的方法。
[Abstract]: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the nature of beauty discussed by many peopl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ut still in suspense, the reason is that beauty is not a constant objective entity unchanged, its form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many factors, so that the essence of beauty becomes difficult to grasp. For this problem, Zhu Guangqian based on modern aesthetic method on 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the modern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ory and traditional China imagery theory created the essence of "emotional image" of this beautiful view, not only reveals the beauty of emotion and scenery and melts through, with flow and change characteristics, shows unique significance in the way of speaking.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description the essence of beauty to restore the speaking way, not only adhere to the beauty can be defined, and highlights the creativity and transcendence,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methods defined only on the essence of beauty as a static superorganic.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09SA089) 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04B059)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美学史上,自柏拉图提出关于“美的本质”这一问题后,人们就开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形成了诸多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但遗憾的是,这诸多关于美的本质的界定没有一个得到美学界的普遍认同。到了现代,一些美学家主张将这一问题悬置起来,分析美学的代表人物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钟文华;;论审丑意识在钟馗形象中的体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罗海燕;;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钱雯;嵇康的玄学与乐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陈虹;;试论《周易》的美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金雅;聂振斌;;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滕瀚;孙超;;科学活动中意象的美感承载状态对问题创造性解决的作用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伶俐;;审美认知:美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郭滨妍;;浅析赵孟俯的“复古”思想[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6 张玉勤;;《画语录》:绘画意境论之集大成者[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南;;明十三陵规划设计的象征含义与意境追求[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金松姬;;张衡赋与庄子的自适思想[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9 李应龙;;文化美学视野与中西方古典美学批判[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10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瑜;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洁华;;美感经验的完结?——当代英美美学的基源问题与儒学的诠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伍永忠;;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黄健云;;当代美学视域中的美感[J];山东文学;2009年05期

4 罗汉军;传统美学现代重建的探索: 从《美学与意境》到《艺术意象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闫国忠;关于美感经验——朱光潜美学评述[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6 李杰;朱光潜前期的人生美学[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胡伟希;意象理论与中国思维方式之变迁[J];文艺研究;1986年05期

8 谭容培;;论审美直观与审美理解[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06期

9 谭容培;;论审美直观与审美理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9年06期

10 魏群;美学与美的思索[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刘悦笛;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叶朗;追求照亮生活的艺术之光[N];中国艺术报;2011年

3 陈遵沂;境界向往中的哲思与审美[N];人民日报;2004年

4 宛小平 安徽大学哲学系;朱光潜:建立从认识到实践的开放美学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月;中国意象理论的历史发展及现代性演进[D];西藏民族学院;2012年

2 胡坤玉;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宋阳;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4 王晓燕;论孔子的美学思想[D];河南大学;2002年

5 王文静;“心理距离”为何能成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理[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长庚;寻求审美与生命的合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葛静静;本雅明空间美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8 王明明;叶维廉道家美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9 梁柏叶;朱光潜美学思想的阶段性及其内在逻辑[D];延安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99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99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b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