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述评
本文关键词:理论与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述评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中国文化研究 文艺学 学科反思 审美活动 研究策略 理论与实践 后现代 审美泛化 文艺研究
【摘要】:
[Abstract]:......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34
【正文快照】: 当意在倡导新的美学立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归于沉寂后,从学理上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始末及其困境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在中国的提出者和这场争论的重要参与者——陶东风,曾在《大众消费文化研究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俊蕾;“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崔欣,孙瑞祥;语境化: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个理论问题[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年03期
3 赵勇;关于文化研究的历史考察及其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卢衍鹏;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的身份问题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2 姜敏;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形态学研究之二[D];湖南大学;2003年
3 黄勇;郊区动迁安置基地:城市更新与城市扩张背景下的空间生产[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马征;山东文化形象的文学想象与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弓,苏颖;“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溯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萧坊;超级女生解读[J];新西部;2005年09期
3 毛崇杰;知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评“新的美学原则”[J];文学评论;2005年05期
4 范会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文艺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J];美与时代;2005年09期
5 高建平;文学与图像的对立与共生[J];文学评论;2005年06期
6 耿波;;反思“日常生活审美化”[J];粤海风;2005年01期
7 张弘;;“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粤海风;2005年04期
8 宋世明;;“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求是学刊;2006年03期
9 王德胜;杨光;;现象与论争——关于2005年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热点话题[J];文艺争鸣;2006年03期
10 桑农;;“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中的价值问题——兼为“新的美学原则”辩护[J];文艺争鸣;2006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艾秀梅;世纪初的美学新视窗[N];文艺报;2002年
2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5 姜文振;谁的“日常生活”?怎样的“审美化”?[N];文艺报;2004年
6 卫厚生;文学不应只为市场写作[N];文艺报;2004年
7 唐小林;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4年
8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9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晓洁;美学视野下中国当代通俗文学批评的局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葛卉;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振华;审美泛化,经典式微[D];吉林大学;2005年
2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3 孙弋岚;席勒美学理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卿霞;从“人生艺术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D];暨南大学;2006年
5 宁嘉瑜;社会美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吕峰;禁锢与解放[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苏文宝;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审美的沉沦与超越[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8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董红霞;“灵”与“肉”的审美和谐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柏元;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情境中人的情感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00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0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