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从审美直觉到审美距离——朱光潜审美经验论的逻辑框架

发布时间:2018-01-09 12:06

  本文关键词:从审美直觉到审美距离——朱光潜审美经验论的逻辑框架 出处:《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朱光潜 直觉说 凝神静观 神思 审美距离


【摘要】:朱光潜正是努力通过自身对中国古典诗论的理解,不仅将克罗齐的"直觉"从一种思辨式的哲学思考引申成为心理学上的美感体验,更是同时化用布洛的"距离说"和立普斯等人的"内模仿论""移情说",从美的凝神静观与自由"出入"出发,建构了"中国化"的现代美学。克罗齐的"直觉"被朱光潜改造成为凝神静观的艺术审美经验,布洛的"距离说"又构成了理论弥补的关键因子。从审美直觉到审美距离,构成了朱光潜审美经验论的逻辑框架与核心特质,其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化用也给当代的异质性比较诗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Abstract]:Zhu Guangqian, through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 not only extended Croce's "intuition" from a speculativ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nto a psychological aesthetic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it uses Bloch's "distance theory" and Lippes'"theory of inner imitation" and "empathy theory", starting from the "entrance and exit" of beauty and freedom. It constructs the modern aesthetics of "Sinicization". Croce's "intuition" is transformed into artistic aesthetic experience by Zhu Guangqian. From aesthetic intuition to aesthetic distance, Bloch's "distance theory" constitutes the logical framework and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 empiricism. Its application to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has also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to contemporary comparative poetics of heterogeneit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武汉大学博士自主科研项目“空间转向与后现代审美经验研究”(2013111010201)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学科互涉与文学研究方法论革命”(08JA751032)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一以“艺术=直觉=表现”为理论基点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家克罗齐所倡导的直觉主义,在强调自身“心灵一元”的主体论体系基础上,重视对人心灵无意识和直观活动的分析。克罗齐认为认识包括直觉与概念,实践的活动包括效用(经济)与道德,而认识与实践都属于心灵活动。直觉在克罗齐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鹰;尼采与克罗齐:朱光潜美学的二律背反[J];哲学研究;200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伍永忠;;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倪奇;刘飞;;以“气”论诗与方东树的诗学思想[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张敏;成海钟;徐建灵;;音乐艺术素养视阈下的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二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王丽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红艳;;克罗齐主体直觉论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影响和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李建东;直觉说的困惑──朱光潜对克罗齐的美学批判[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3 赵邦好;从推崇到批判——朱光潜与克罗齐人本主义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张大明;朱光潜美学思想论纲[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5 李祥林;;朱光潜的美感教育观[J];学术界;1990年05期

6 闫国忠;再论朱光潜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7 夏中义;曹谦;;朱光潜美学的“照着说”与“接着说”——以《悲剧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为例[J];学术月刊;2006年10期

8 李国显;夏洁;;“超脱思想”对朱光潜美学体系的影响[J];四川戏剧;2007年03期

9 朱良志;纪念朱光潜宗白华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10 陈涵平;朱光潜美育思想中的情感论[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攸欣;;朱光潜在成都[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宛小平;;梁启超与朱光潜的美学比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宛小平;;美学史的写作——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是非谈[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朱光潜;;朱光潜同志在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6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8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9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宛小平 安徽大学哲学系;朱光潜:建立从认识到实践的开放美学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谢颖;美从何来?[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三看朱光潜的美学思想[N];解放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张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国维:以美学接引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叶朗;追求照亮生活的艺术之光[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金涛;应时代呼声 彰东方大美[N];中国艺术报;2010年

9 李希凡;一种新美学发展观的执着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傅国涌;美学一样能直面生活[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2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3 余锐;论黑格尔的象征型艺术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5 王丽;中国近现代美学课程发生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7 黄健云;“特殊”与美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文发;两种理论取向:自律和他律[D];复旦大学;2008年

9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唐善林;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仙花;朱光潜早期审美心理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郑素华;论朱光潜审美教育思想的现代性[D];扬州大学;2004年

4 李杰;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南华;朱光潜悲剧美学思想与尼采[D];西北大学;2003年

6 陆赢赢;论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说”和“文艺伦理观”的接受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维娜;论朱光潜前期的美育思想及现实意义[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贺丽;实践美学论争的历史考察及其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郭笑天;朱光潜与李泽厚美感学说的比较[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宋阳;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01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01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f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