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后记
本文关键词: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这是一部多人合作的专著,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本书的写作缘起、写作过程和任务分工。
2005年,我有幸入选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6年上半年赴美之前,对自己负责的四名2005级硕士研究生马明、李静、王萌、张乾坤很不放心,曾多次思考如何安排他们未来一年的学习。五月的一个中午,我突然灵机一动,产生了组织他们一起研究“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想法。我从2003年开始接触环境美学,每次散步时,都会在不同的环境中思考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问题;而每天三次的大量散步,使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环境审美体验。当我把这个想法与四位研究生交流后,他们也都很兴奋,表示愿意尽力尝试。于是,我拟订了课题设计、撰写框架、时间进度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分工,分别展开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讨。以下是时间进度:
2006年7月-2007年7月,建立原始数据库:按照先秦两汉(马明)、魏晋南北朝(李静)、唐宋(王萌)、元明清(张乾坤)四个阶段分别搜集原始材料。具体要求是:认真阅读历代第一流文人的文集,,按照自然、田园、园林、城市等方面,分类搜集第一手材料,每月汇总到王萌处,由王萌负责编辑后再转发给所有课题组成员,作到“资源共享”。另外,我利用应邀在《江苏大学学报》主持“生态精神与美学、文艺学研究”栏目的机遇,以“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为题,组织他们撰写学术笔谈,以激发他们的学术兴趣,深化他们的理论思考。
2007年8月-2008年4月:完成毕业论文,初步撰写书稿。在哈佛访学的一年中,我及时地阅读他们四人搜集到的原始材料,经常通过电子邮件与他们进行讨论,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问。同时,我还利用哈佛大学庞大的图书馆系统,全面查阅西方相关研究论著,争取做到与西方学术界接轨。2007年8月我回国三天后,就召集他们四人认真交流,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接下来的秋季学期,我为他们开设了“中国古典美学专题研究”课程。利用授课机会,我向他们讲解西方环境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解释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建议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积累,选择一个核心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2008年春节前,他们已经按要求写出了毕业论文初稿让我过目;经过反复修改,最终于2008年4月定稿打印,于2008年5月都顺利地通过论文答辩并获利了硕士学位。这四篇毕业论文分别是: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设计“象天法地”原则的环境美学阐释》(约4.8万字),李静的《六朝自然环境审美思想研究》(约6.1万字),王萌的《柳宗元环境审美思想研究》(约7.8万字),张乾坤的《李渔与明清时期环境审美思想研究》(约4.3万字)。
2008年4月-2008年9月:改写与重写。平心而论,对于这四篇学位论文我并不完全满意,觉得我最初的设想并没有完全实现。比如说,重要文献材料可能还有遗漏;而最重要的是,并没有把“环境美学思想史”的“历史线索”勾勒出来。还有,论述得比较粗糙的地方还不少。经过反复推敲,我决定根据自己对于“环境美学思想”这一核心术语的理解,把课题名称修改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淡化历史线索,突出理论挖掘。于是,在他们论文答辩后的几个月中,我按照新的理论框架,努力地对四本毕业论文进行着改写或重写:根据书稿的理论框架调整论文的调整章节顺序,重新拟定章节标题,撰写每章开头部分的概论性引言,补充材料,疏通相关文句。写成今天这个样子,聊以自慰的是:这毕竟是学术界研究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的第一次尝试;时常不安的则是:这毕竟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学术设想。特别是,由于学术修养不足,我们对于古代“风水”学说及其隐含的环境认知、环境审美内涵等几乎没有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撰写分工情况如下:
导论 程相占
第一章:第一至五节,李静;第六至十一节,王萌;第十二节,晏莹(淄博师专)。
第二章:李静
第三章:第一至五节,李静;第六、七节,王萌;第八、九节,张乾坤。
第四章:第一节,马明;第二至六节,第十节,王萌;第七节,王萌、张乾坤;第八、九节,张乾坤。
一部书稿如同一个有机生命体,它的诞生取决于许多因素,因此,必须表达对许多人的真诚感谢。
我们首先要感谢陈智英女士。完全可以说,没有她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大概就不会有这部书稿。2006年4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举办了“现代当代中西艺术教育比较研究暨《艺术审美教育书系》学术研讨会”。河南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陈智英编审应邀前来济南参加会议。我们一见如故,聊得非常愉快。出国前一个月,我给陈总编打电话辞行。陈总编顺便问到我的访学计划和学术设想。当听到我正准备研究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时,她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很快表示可以考虑接受出版,让我起草一个大致的选题设想。一周之后,我向陈总编提交了“环境美学三书”的选题设想与论证报告,很快得到了她的认可,表示要纳入他们出版社的选题计划。于是,从那时起,我就把自己的学术重心转移到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上来。
其次,还要感谢《江苏大学学报》副总编芮月英编审。有幸于2005年与芮老师相识后,我应她的邀请为《江苏大学学报》主持“生态精神与美学、文艺学研究”栏目,一直合作得非常愉快。为了激发四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兴趣,深化他们的理论思考,我以“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为题,组织他们撰写了一组学术笔谈,顺利地发表在《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我所主持的栏目上。这一组笔谈对于我们的研究产生了许多动力。另外,学报的顾正彤副总编也一直与我进行着愉快合作,曾经给予我许多支持和帮助,这里一并表示谢意。
第三要感谢的是参加四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五位学者,他们是:山东师范大学杨守森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我的同事马龙潜教授,王汶成教授,祁海文副教授,李鲁宁副教授。他们都认真地评阅过那四篇毕业论文,在答辩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非常价值的问题,答辩后在与我的交谈中又鼓励有加,提出了许多建议。重写书稿时,我认真地思考了他们提出的问题,并尽可能地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最后需要提到淄博师专晏莹老师。晏莹在马龙潜教授指导下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今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她的论文答辩,对她的毕业论文《简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非常欣赏。经过与她的讨论,把她的论文中相关部分添加到了本书当中。这里要感谢她的友善配合。
对于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的研究刚刚起步,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关注这一崭新的课题,从而能够更深地认识与把握中国美学思想。
程相占
2008年9月30日于济南千佛山脚寓所。秋高气爽,凉意渐深。
本文关键词: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0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0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