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的他者——论C.S.路易斯美学观的道德根基
本文关键词:恒常的他者——论C.S.路易斯美学观的道德根基 出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C.S.路易斯 《人的消解》 客观价值之“道” 他者 恒常
【摘要】:20世纪英国批评家C.S.路易斯在其文学批评与实践中坚持客观价值之道的恒常性与他者性,警惕20世纪以来道德领域、文艺批评界日渐鼎盛的主观主义与价值虚无主义。他于20世纪中期所做《人的消解》一书敦促人们认知大至人类文明的延续,小至对世界的认知感悟、审美判断,其根基都在于自己对人类社会天生禀赋、亘古共享的道德理性基点——客观价值之道——的接纳和依从。路易斯的美学观建基于此客观价值之道上,他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文本,乃至自然美景,既为恒常之"道"派生而出的时空之内的"道"或逻各斯,其审美价值同样具有"道"的不受制于认识者主观意愿的"客观他者性",审美者需"跳脱自我,进入他者",存谦卑舍我之心去认识与判断。恒存的他者——"道",因而成为路易斯他者性美学观的道德根基。
[Abstract]:In 20th century, British critic C. S. Lewis insisted on the constancy and otherness of objective value in hi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ractice, and was alert to the moral field since 20th century. The subjectivism and nihilism of value in literary and art criticism are increasingly flourishing. In the middle of 20th century, his book "the dissolving of Man" urges people to realize the world from the continu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o the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Aesthetic judgment is based on the innate endow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acceptance and compliance of moral rationality, the way of objective value, which is shared from ancient times. Louis' aesthetic view is based on this objective value. He believes that literary, artistic texts and even natural beauty, as aesthetic objects, are derived from the "Tao" or logos in time and space. Its aesthetic value also has "Tao" which is not subject to the subjective will of the cognitive person "objective otherness". The aesthetic should "jump out of oneself and enter the other". The other, the Tao, has become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Lewis'other 's view of sexuality and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WW004)
【分类号】:B83-091
【正文快照】: 20世纪英国批评家C.S.路易斯的美学观可称为一种“他者性”的美学观。他在主观主义与相对主义泛滥的现当代批评界,坚守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约翰逊、切斯特顿等为代表的“伟大的西方哲学与形而上学的核心传统”1,坚持“善确为一种客观实在,而理性是得以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苏欲晓;;自我与他者:C.S.刘易斯的文学批评观述评[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家强;;和谐两个层面的递进关系——奥古斯丁宗教哲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沧桑;2009年01期
2 刘莘;;苏格拉底:灵魂的二重性与救赎[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黄晓慧;;奥古斯丁传播模式解析[J];东南传播;2007年11期
4 蔡宝玺;;生命秩序和谐性是建构人的真正生命的必要条件——再论托尔斯泰的宗教观与老子的学说[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王博;;奥古斯丁神学美学中的灵魂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刘春阳;;奥古斯丁与现代美学的兴起[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郭海良;;1980年以来国内基督教研究评述[J];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06期
8 严家强;;从奥古斯丁宗教哲学思想看永恒的现实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王坚;;奥古斯丁的自我生命——海德格尔对《忏悔录》第十卷的现象学阐释[J];科学经济社会;2013年01期
10 陈四海;;认知隐喻视野下的中世纪隐喻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列民;;圣本笃之前的西方修道制度[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一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3 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D];北京大学;2008年
4 杨泽树;闲先圣之道[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倩;大卫·杰弗里的圣经文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韦拴喜;身体转向与美学的改造[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细成;中国哲学视域下的耶儒互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蒋哲杰;魏晋六朝与晚期罗马的文化语言活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韩国庆;道德合理性的重建[D];复旦大学;2012年
10 陆燕;疾病和彝族的傩艺术[D];云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影;;神学与美学的会通——以C.S.路易斯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张剏;;《纳尼亚传奇》中的《圣经》原型再现与C.S.路易斯的基督教儿童观[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3 汪咏梅;;“最伟大的牛津人”:C.S.路易斯[J];世界宗教文化;2009年02期
4 陈影;;上帝的荣耀与爱——C.S.路易斯的神学美学观[J];长江学术;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汪咏梅;;“最伟大的牛津人”——C.S.路易斯[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C];2009年
2 汪咏梅;;“因受苦难得以完全”——C.S.路易斯的苦难观[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九辑[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琼;C.S.路易斯《魔鬼家书》作品分析:魔鬼的诱惑和上帝的救赎[D];河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05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05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