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视角:胡风的作家人格论
本文关键词:一个新视角:胡风的作家人格论 出处:《江汉论坛》199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现实主义 胡风 作家人格 人格意识 个体人格 作家主体 个体意识 艺术表现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摘要】:正 当人们从长期的批判与遗忘中苏醒过来,再次面对胡风的文艺体系时,除了使用近年来出现的“主体住”这一模糊概念来描述胡风理论外,更多的是重复传统思维中包罗万象的现实主义概念,把胡风理论规范为“心理的现实主义“或”深层的现实主义”。我们认为,无论是摆脱了机构观念的“主体性”,还是经过“心理”、“深层”修饰限定过的“现实主义”,都仅仅部分地接触到胡风理论的内核。因为,“主体性”具有两重性,既指个体主体性,即人格自我的主体性,又内含区别于自然客观物质性的社会整体主体性,所以根本无法与侧重“主观精神”的作家个体人格论的胡风理论取得契合;而“现实主义”则是一种无限延伸
[Abstract]:When people wake up from long period of criticism and forgetting and face Hu Feng's literature and art system again, besides using the fuzzy concept of "subject living" which appeared in recent years to describe Hu Feng's theory. More is to repeat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of the all-encompassing concept of realism, Hu Feng's theory as "psychological realism" or "deep realism". Whether it is to get rid of the institutional concept of "subjectivity" or through "psychology", "deep" modified qualified "realism", are only partially in contact with the core of Hu Feng's theory. "subjectivity" has duality, which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that is,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rsonality self, and also contains the whole social subjectivit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natural objective material nature. Therefore, it is impossible to agree with Hu Feng's theory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which focuses on "subjective spirit". "realism" is an infinite extension.
【作者单位】: 湖北省文联文论室
【正文快照】: 当人们从长期的批判与遗忘中苏醒过来,再次面对胡风的文艺体系时,除了使用近年来出现的“主体性”这一模糊概念来描述胡风理论外,更多的是重复传统思维中包罗万象的现实主义概念,把胡风理论规范为“心理的现实主义“或”深层的现实主义”.我们认为,无论是摆脱了机构观念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里·伊格尔顿;马修·博蒙特;贾洁;;批评家的任务——特里·伊格尔顿对话录·第四章政治/美学[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2 刘杰;;体验意韵美——读《西方美学史》有感[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3 杨建国;;雅各布森的二项对立思想与审美现代性话语[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全国美学会议学术报告会结束继续分组讨论美育等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2 庄严;章铸;;从古典和谐走向现代崇高的典型形态[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3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宛小平;;美学史的写作——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是非谈[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师雅惠;继承发展前辈学者的美学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师雅惠;用唯物辩证法阐明美与认识的关系[N];社会科学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陶淑兰;总体性追求与审美乌托邦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10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1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