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现代性之对话:文学作品的功能之一
本文关键词:审美现代性之对话:文学作品的功能之一 出处:《兰州学刊》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Aesthetic Mondernity works author reader dialogue
【摘要】:萨特认为作家是一个独立个体,其职责是揭露现实真相,其目的是赢得"身后名",而读者需要全身心阅读作品,并能够再创造。要想达成作家与读者的对话,作品需要一个"召唤结构"来吸引读者阅读,需要包含真、善等普遍性话题,需要是作家和读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场所。作品所达成的对话有助于:消除东西方文化的隔阂,激发思想自由和现实自由,以及建构一个和谐的人类共同体。
[Abstract]:Sartre believes that a writer is an independent individual whose duty is to reveal the truth of reality and whose purpose is to win the "name behind", and the reader needs to read the work with all his heart and be able to recreate it, and to achieve a dialogue between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 The works need a "call structure" to attract readers to read, and need to include such universal topics as truth, good and so on. The dialogue reached by the works helps to bridge the cultural ga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stimulate freedom of thought and freedom of reality, and build a harmonious human community.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自现代性发轫之时,审美现代性①就与它相伴,如哈贝马斯所言它曾扮演过现代性自我确证的先锋这样重要角色,又如波德莱尔笔下的“恶之花”揭示了现代性繁荣表象之下的丑恶,等等。审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态度随时代不同而不断调整,时至今日,饱经风霜的审美现代性阅历丰富,它的思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进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域性思想[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2 让·保罗·萨特 ,潘培庆;拒领诺贝尔文学奖声明[J];天涯;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杨珊;;评《河湾》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6 王均萍;;从《热带癫狂症患者》看茨威格对西方主体性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明晶;万秀增;;重新解读黄哲伦的《蝴蝶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8 李意;;爱德华·萨义德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研究[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3期
9 祁学义;;东方学家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研究[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4期
10 陆培勇;;从《一千零一夜》看中世纪阿拉伯社会主流价值观[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传斌;;凿通今古 汇融东西——纳斯尔教授的伊斯兰哲学史观述评[A];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景海峰;;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伦理反思[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五辑)——2006国际儒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秦红岭;;全球化语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重新认识与构建[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杨子;;身体、空间与认同——梅兰芳访美演出的价值向度与现实启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孙振东;;略论教育研究国际传播中的后殖民主义倾向问题[A];直面血与火——国际殖民主义教育文化论集[C];2003年
6 杨朋;;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7 何玮薇;;2001年-2008年法国《观点》杂志旅游专栏分析——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翔;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晓玉;保罗·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潘西华;“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基石[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李海金;“符号下乡”:国家整合中的身份建构,1946-2006[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江天风;资本逻辑与建筑生产[D];同济大学;2008年
6 谭旭虎;看与被看——史景迁的中国图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袁利平;本体存在与视域融合[D];西南大学;2009年
8 关丙胜;族群的演进博弈:中国图瓦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章可;现代中国“人文主义”的起源:以译词为中心的研究(1901-1922)[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李保杰;当代奇卡诺文学中的边疆叙事[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凯;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中国形象[D];湘潭大学;2009年
2 崔e,
本文编号:1410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10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