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学的实践转向
本文关键词:中国当代美学的实践转向 出处:《江海学刊》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当代美学 实践转向 实践本体论 语言学转向 审美化
【摘要】:中国当代美学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实践转向。这种实践转向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实践本体论美学的建构,突破世界近代美学的认识论视域的局限性;这种实践转向包含着所谓语言学转向,把语言学转向具体化为话语实践的研究;这种实践转向要面向文化产业,实现精神生产的审美化;这种实践转向还要面向日常生活,实现物质生产审美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Chinese is facing to the new practice. This practice turn is based on Marx's practical materialism, practice ontology aesthetics construction,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modern aesthetics in the perspective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this practice turn contains the so-called linguistic turn, the linguistic turn into a specific discourse this kind of practice; practice oriented to turn the cultural industry, realize the aesthetic spirit of the production; this practice turn also for daily life, material production aesthetics and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作者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后学’语境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项目号:11CZW01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实践转向。整个思想理论的实践转向,实际上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创立之初就已经开始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至1846年5月),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论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思想研究文献综述[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张玉能;;盖格尔的现象学艺术意味论——各种审美价值意味及其价值判断[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黄健云;;实践美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张玉能;;现象学的主体间性与德国文学思想[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韩小龙;;李泽厚美学理论研究五十年[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张玉能;;“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诗学与西方美学传统[J];学术月刊;2008年10期
8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近年来“主体间性”理论讨论述评[J];学术月刊;2010年01期
9 谭尧升;;作为特定关系下的艺术[J];艺术探索;2011年01期
10 陈文;;关于新实践美学本体论问题的思考——读《新实践美学论》有感[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卫星;对话与交往:当代美育审美价值观建构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3 黄健云;“特殊”与美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袁伟;论海德格尔的艺术本源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沃利青;真理与艺术之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3 冯丽丽;海德格尔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及其意义[D];山东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建平;;美学的文化学转向[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徐晓军;;论美学中语言问题[J];黑河学刊;2011年07期
3 姚文放;;美学话语转型与人文精神建构——“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讨论会综述[J];社科与经济信息;1994年09期
4 李朝阳;;论当代美学多元格局的建构[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5 苏达仁;;美学:面向新时代——关于我国当代美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刘艳梅;;美学的当代发展与美学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7 施立峻;;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8 成艳婷;;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志钧 孟凡生 鲁东大学文学院;产业化的时代美学走向泛化与庸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周宁;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给心理学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4年
3 高建平;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丁来先;当代美学应往何处去?[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邢煦寰;美学需要走向行动[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记者何兰芳;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圆满闭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9 刘悦笛;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2 伏爱华;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贾玮;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7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当代美学的“生活论”转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阳;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3 陶立霞;康德美学中的主观合目的性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黎祥伦;论审美超越的价值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晓光;佐佐木健一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涂玉英;姚斯审美经验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美萍;宗白华“空灵”美学思想论[D];中南大学;2009年
8 何军民;审美和艺术的自由[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斌;反叛,还是沉沦?[D];新疆大学;2008年
10 董玲汐;王国维美学思想之“现代性”刍议[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10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10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