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学术前景
本文关键词: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学术前景 出处:《南开学报》200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人类学美学 审美文化研究 审美当代文化功能 化整为零
【摘要】:李泽厚实践美学在人类学美学、审美文化研究和审美的当代文化功能三个方面尚有极好的学术前景,可作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实践美学既可作为一个学派继续发展,亦可以更自由的形式融入当代中国美学,为各家广泛吸收。
[Abstract]:Li Zehou ' s practice aesthetics has an excellent academic prospect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anthropology aesthetics , aesthetic culture research and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functions of aesthetics , and can be further deepened and expanded . Practical aesthetics can be developed both as a school and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in a more liberal form .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3-06
【正文快照】: 李泽厚实践美学仍有很好的学术前景,下面试略作分述。人类学美学李泽厚自称其美学为“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 这里要谈的只是哲学问题,即指出如果从人类学本体论的哲学角度去研究美学,就会与过去我们讲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很大的不同。[1](p.459)人类学确是研究人类审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王丽梅;中国店名的文化特征[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匡调元;我的治学心路[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许金;美育命题的现代性转换[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殷学明;从遮蔽到无蔽——海德格尔的居为何物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吴慧平;书法艺术的地域文化特征[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程世波;重复叙事的意义——以民间童话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丹;俞书伟;王俊涛;;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武忠;理想家园[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2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6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8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9 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大学;2003年
10 赵德光;现代化进程中云南石林阿诗玛文化的转型与重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成民;论新潮社对新文化建设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侯深;蔡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华伟丽;试论明末清初传奇中的风情喜剧[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魏华;陈洪绶与伦勃朗艺术人格心理探析与比较[D];河南大学;2002年
7 郑菡;大俗之美——浅论聊斋俚曲的“俗而不俗”的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彩芸;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雁华;诗化人生的现实栖地[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叶烨;论李渔的双重品格及其小说[D];湘潭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存明;郑广智;;《人类学美学的崛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本文编号:1412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12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