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审美形态论纲
本文关键词:亚审美形态论纲 出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亚审美形态 社会心理 形象性 调侃性 社会化生产性
【摘要】:“亚审美形态”是指人的一种愉悦的观照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形式、情状和对象的特征。其表现特征和存在方式是一种社会心理。亚审美的社会特征一是尚未获得所有人的认同;二是“亚审美”从形态上看,总是处在流动变化之中;三是它的社会作用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亚审美形态的本质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人的生存状况和存在形态。它背后潜藏着改变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倾向。因此,亚审美形态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注重形象性、突出调侃性和社会化生产性。
[Abstract]:"Subaesthetic form" refers to a kind of pleasant contemplation activity and the form that these activities embody. The expression and the way of existence is a kind of social psychology.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 of subaesthetic one is that it has not been accepted by all. Second, "subaesthet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 always in the flow of change; Third, its social role has not been fully recognized. The essence of subaesthetic form is a kind of expression of people's life. In fact, it reflects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forms of existence. Behind it is a tendency to change people's ideology and values. Theref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aesthetic form can be summed up as focusing on visualization. Highlight ridicule and socialized production.
【作者单位】: 南昌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 南昌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 南昌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南昌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 江西体育运动学校
【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亚审美化与审美心理变化的研究”(编号:05WX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亚审美形态”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国内学术界还十分陌生,对“亚审美形态”的研究还属起步阶段。目前,多用“流行文艺”、“快餐文化”等比喻性的非学术语言来描述,往往局限于研究亚审美的文学艺术作品,对广泛存在而且已经十分流行的这种社会心理,缺乏准确的把握和有说服力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苏淮;论亚审美化——当代流行社会心理的描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郑苏淮;秦红梅;;花影随月乾坤数——亚审美化思潮下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论依据[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贺莉;论当代大众传媒文化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J];新闻界;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黎霞;欧阳理华;;湘方言时尚词语及其文化内涵[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6期
2 张兆前;《红色恋人》的叙事策略及其社会心理[J];景德镇高专学报;1999年03期
3 ;社会心理学与班级建设[J];广西教育;2001年17期
4 丁芮;;浅析晚清交通的发展和社会心理的变化[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郭敏;;试论新词语产生的社会心理[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许柏林;当前我国农民的社会心理——评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J];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01期
7 何关银;试谈社会心理的双向效应[J];哲学研究;1987年06期
8 吴重庆;由《易经》看殷末周初的社会心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9 肖建华;《诗经》感伤诗的美学价值[J];江汉论坛;1993年03期
10 吕杰;跨世纪新生代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及培养机制[J];当代青年研究;199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时勘;;危机突发事件的社会心理预警研究[A];中华预防医学会纪念卫生防疫体系建立50周年暨公共卫生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仁忠;;重塑先进行政文化,建设和谐社会[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沈杰;;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社会心理[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4 田步双;;试析当今国企工人的社会心理[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玲;董常青;;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王东梅;;社会心理与德育工作[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周志良;王轶虎;;对心因性精神病之管见[A];全国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8 万书玉;;改革开放30年社会心理变迁透视[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曹丽;;中国人研究的文化自觉问题—当代大陆学者关于中国民族性论述的学术史考察[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陈传锋;邢学亮;胡敏;贺豪振;;城市化进程中村转居社区新居民市民化的社会心理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粤;社会心理疗法有助不孕症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2年
2 ;非典时期的社会心理[N];法制日报;2003年
3 石伟;运用社会心理学阻击非典[N];光明日报;2003年
4 囤荣江 李大成;调控社会心理夯实国防动员的精神基础[N];中国国防报;2005年
5 林之达;和谐社会不能忽视社会心理调适[N];贵阳日报;2006年
6 记者 张新生;巴西确定2007年科研资助重点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7 齐芳;影响丧葬习俗的社会心理[N];中国社会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李克军;关爱行动让社会心理更加健康[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谭雄伟;是“仇腐”不是“仇富”[N];证券时报;2006年
10 本版编辑 白全贵 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青连斌 中央党校博士 刘海湘 王荣启 晏荣 中科院心理学博士 侯瑞鹤;社会心理:和谐社会的传感器[N];河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国昌;晚清狭邪小说与都市叙述[D];上海大学;2007年
2 何小林;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心理和卫生经济学结局1年的随访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王萍;京剧老生流派崛起的社会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陈筱芳;春秋宗教习俗[D];四川大学;2004年
5 赵金坡;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7 侯松涛;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8 李胜清;文艺意识形态性的实践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王言锋;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玉英;库利科夫斯基文学创作心理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玉梅;论网络负面社会心理的成因及调控[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2 邹滨;论社会心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D];广西大学;2003年
3 段妍;东北沦陷时期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余玖珍;转型期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失衡与引导[D];中南大学;2003年
5 张元;先进人物宣传的社会心理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徐晨;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嬗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郭小刚;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现状的三种模式及其社会心理背景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秦庆磊;广州房地产广告主题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9 郑淑杰;俄语代用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张丽杰;习语翻译中的形象的传递[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26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2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