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大众化:一个历史的过程
本文关键词:审美的大众化:一个历史的过程 出处:《学习与探索》1998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大众化 审美趣味 世俗化倾向 袁宏道 通俗文学 明清之际 清代文人 “雅” 李贽 艺术走向
【摘要】:文章力图将当代的审美大众化运动当作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来考察。通过对明代和清代审美世俗化运动的深入考察,文章揭示了今天正在发生的审美大众化运动与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审美大众化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清之际美学中的世俗化运动其实就是一场审美大众化运动。它是艺术走向大众的一次勇敢而可贵的尝试。当代的审美大众化运动则是历史上的审美大众化的一种继续,,一种完成。它的实质是艺术与大众的关系问题。明清之际的审美世俗化运动更多地关注的是艺术走向大众的问题,而当代审美大众化运动则将大众走向艺术的问题和艺术自身提高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Abstract]:The article tries to study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popularization movement as a dynamic historical process, through the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esthetic secularization movement. The article reveals a certain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esthetic popularization movement that is taking place today and the aesthetic popularization that has taken place in history, and thinks that to some extent, it can be said. The secularization movement in aesthetic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 actually a popular aesthetic movement. It was a brave and valuable attempt for the art to go to the masses.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popularization movement was one of the aesthetic popularization in history. Go ahead. A kind of completion. Its essenc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the public. The aesthetic secularization movemen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art going to the public. However,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popularization movement has put the question of the public going to ar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art itself on the agenda.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审美的大众化:一个历史的过程樊美筠内容提要文章力图将当代的审美大众化运动当作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来考察。通过对明代和清代审美世俗化运动的深入考察,文章揭示了今天正在发生的审美大众化运动与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审美大众化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望衡;;中国古代如何言说自然美[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祖哲;;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兼论美学即是艺术哲学[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郭勇健;;美·审美·艺术——与王祖哲先生对话[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王蓓;;也谈美、审美与艺术——兼与王祖哲先生商榷[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时宏宇;;美、审美与艺术的界定——与王祖哲先生就艺术等概念的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刘举;;消费语境下的身体解放与审美救赎[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7 陆贵山;;异化与审美[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8 ;卷首语[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9 吴子林;;“文以化成”:存在境域的提升——孔子审美教育思想诠论[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10 成穷;;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上)[J];艺术·生活;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3 罗新宇;;美的社会学定位——对美的历史起源的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朝元;;关于城市建设中生态审美问题的思考[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朱青君;;《体验经济时代的审美快乐》[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张道一;;和谐社会对美学的呼唤[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张道一;;和谐社会对美学的呼唤[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查常平;;作为意性文化的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静;审美:换一种心态[N];安徽经济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3 童庆炳;美在关系中[N];人民日报;2005年
4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肖世敏;关于《审美疲劳》与美学研究问题[N];文艺报;2004年
6 陈遵沂;境界向往中的哲思与审美[N];人民日报;2004年
7 代丽丹;中国化的审美与基督教[N];中国民族报;2002年
8 陕西师大文学院 李西建;消费时代的审美[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陈遵沂;哲学式沉思与审美式沉思的相通相融[N];光明日报;2002年
10 王汶成;城市广场与中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4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5 赵东;自然之道与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6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7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8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2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彭玲;“仁”的存在论意义及其美学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4 何军民;审美和艺术的自由[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何池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前瞻[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燕;审美与启蒙的双重变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8 方国武;《淮南子》审美理想论[D];安徽大学;2002年
9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孟祥海;几何世界:认知与审美[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32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3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