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民族审美文化交流融合的一般性原理
本文关键词:简论民族审美文化交流融合的一般性原理 出处:《思想战线》200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民族审美文化的交流融合既遵循着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 ,又由于审美文化的特殊规定性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化形式交流的特点。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实际上是自我与对象、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间互为条件、相互克服、相互补充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审美文化有着特别强劲的延伸力量 ,可以超越民族、语言、文字、宗教、地区、时间的限制而传播 ;通过选择、强制与自觉、变形、渐变渐融、业力不灭等形式实现交流融合。这是审美文化的特殊性 ,又是民族审美文化交汇中的普遍性特征。
[Abstract]:The national aesthetic culture communication fusion follows the general rules of cultural exchange,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special provisions of the aesthetic culture and show different from other cultura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Cultural exchange and fusion is actually self and object, native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e with each other, are overcome, the movement process of each other supplement. In this process, the aesthetic culture has a particularly strong extending power, can transcend ethnic, religion, language, text, area, time limit and communication; by choice, force and consciousness, deformation gradient gradually melt, karma is immortal and other forms of communication. This is a special aesthetic fusion culture, is a common feature of national aesthetic culture in the intersection.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一般说来 ,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都遵循着以下的一些基本规律 :其一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民族文化影响或改变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民族文化。甚至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民族在被落后的民族以武力征服之后 ,在文化上仍然以强劲的力量改变或同化着征服者。其二 ,人口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艳秋;戴震“理”概念的价值和道德内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王晓明;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2期
3 吴海江;;“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对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5期
4 但兴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再诠释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生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10期
5 黄克武;略论梁启超研究的新动向[J];文史哲;2004年04期
6 胡军华;刘海贵;;国民能够被向导吗?——梁启超受众观论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田广文;“群”与“己”的嬗变[D];山东大学;2005年
3 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马金华;外债与晚清政局[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5 李未醉;加拿大华人社会内部的合作与冲突(1923-1999)[D];暨南大学;2006年
6 刘霁;学术网络、知识传播中的文学译介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陆勇;传统民族观念与清政府[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站军;游移在激进与保守之间[D];上海大学;2007年
9 黄剑;美术场域“艺术家”角色的建构[D];上海大学;2007年
10 李夫生;现代中国文论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1919~1949)[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晨焰;“高门巨族”中的“婉顺”女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2 夏柏秋;“越界”带来的“想象”[D];清华大学;2005年
3 罗建文;论清末出洋考察宪政[D];湘潭大学;2006年
4 李云;群氓时代的启蒙[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5 董小改;论陆游川陕诗歌及其“功夫在诗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曹敏;梁启超功利主义政治伦理思想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高颖;清末民初法律教育[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李春波;梁启超政治哲学思想探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何刚晴;五四新文学的晚清思想渊源[D];厦门大学;2007年
10 秦荣庆;我国国家审计定位与改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任绪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的黄色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39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39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