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当代“新高技美建筑”的情感特点及设计手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8 12:18

  本文关键词:当代“新高技美建筑”的情感特点及设计手法研究 出处:《湖南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当代 新高技 高技 建筑 情感 特点 设计 手法 研究


【摘要】: 真正的建筑不仅是住人的机器,,更是情感的容器。情感是联系艺术品与欣赏者的纽带,是产生共鸣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能表现情感并能感染观者的建筑才是真正的艺术。 惟其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高技美建筑,既强调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和表现,更逐渐开始重视建筑情感的表达,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本论文在当代审美心理学的总体理论框架下,按着审美情感产生的因素和层次,将新高技美建筑的情感属性归结为三大部分,即感知性情感、想象性情感和理解性情感。感知、想象和理解既是获取审美情感的途径,更是建筑师赋予建筑物情感时所应该达到的三个层次。 本论文尽可能深入论述各情感层次的特点以及设计手法,试图从审美心理与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这一全新角度来重新审视高技美学的成功和不足,并希望从理论和实例的结合中找出建筑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
[Abstract]:The real building is not only the living machine, but also the container of emotion. Emotion is the link between the art and the appreciator, and the premise of resonance. In a sense, the real art is architecture that expresses emotion and infects the viewer. However, sinc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new technology and American architecture has not only emphasized the use and performance of new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but also gradually bega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xpression of architectural emotion. Be widely welcomed by the people. Under the overal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psychology,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and levels of aesthetic emotion, the emotional attributes of the new high technology and beauty architec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at is, perceptual emotion. Perception, imagi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re not only the way to obtain aesthetic emotion, but also the three levels that the architect should achieve when he endows the building with emo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techniques of each emotional level as far as possible, and attempts to re-examine the success and deficiency of high technology aesthe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the form of expression. And hope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examples to find out the general law of architectural art cre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B832;TU-8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敏玲;熊伶俐;;韩剧的情感、语言、人物特点分析——浅谈韩剧在中国热播的原因[J];电视时代;2010年03期

2 丁戎;;感人心者,情动于衷——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情感教育解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03期

3 胡菊芳;;从文学话语的蕴藉特点看文学史上的两段公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4 邓泰;;如何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8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华龙;;学习情感特点与德育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2 张妍;吕培瑶;赵凌燕;;小学生自尊、情感和自我和谐性关系的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郭熙保;宁钟;;中国光电子资讯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张山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路径选择问题[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熊焕武;;浅析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诸因素[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6 庄金锋;;新经济的发展对法律的巨大影响[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冯邦_e;;粤港合作共建“香港——珠江三角洲高科技区”[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许卓云;;粤港澳的经济合作与产业升级[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陈智;王新春;;医疗投诉和纠纷的医务人员因素及其管理对策[A];第十八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柳百新;;金属材料中若干科学问题的多尺度计算与模拟[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存云 明伟;提高技工素质迫在眉睫[N];中国企业报;2003年

2 李纯君/DigiTimes;高技转产HDI及多层板[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3 秦志勇;政协委员建议大力培养中高技工人才[N];人民政协报;2003年

4 ;打造培训平台 提高技工待遇[N];工人日报;2004年

5 通讯员 马权霖;和田市斥资673万提高技防能力[N];和田日报(汉);2010年

6 姜澎;别让“高技巧”湮没音乐韵味[N];文汇报;2004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胡佩霞;深圳多项措施提高技工待遇[N];深圳商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田文茹 通讯员 孙福文 孙祥雷;高技区对外贸易增势强劲[N];中国贸易报;2001年

9 于海波;威海高技区社会保险实现无缝覆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10 孙福文;威海高技区对外贸易增势强劲[N];中国贸易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霍连明;高技能型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王旭东;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业选择[D];暨南大学;2001年

3 匡致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因素和产业聚群[D];暨南大学;2001年

4 王绍森;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扶国;当代“新高技美建筑”的情感特点及设计手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2 陈珊;欧洲“高技型”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李继龙;型式的技术解读——高技生态建筑解析[D];天津大学;2003年

4 武彬;姜夔的文艺观及其创作实践[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王丽丽;如何利用情感教育提高高中数学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金秋;小说《铁皮鼓》中的巴洛克文学痕迹[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吴晓杰;中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罡;语文课与情感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徐鲲;浊世的哀音 无尽的回味[D];扬州大学;2009年

10 黄银涛;情感教育与高中历史教学目标[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40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40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2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