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美学研究一瞥——以“《周易》经传美学通论”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 《周易》经传美学通论 《易经》美学定位 《易传》美学精髓 经传美学贯通 象思维 美学研究 美学意蕴 以悲为美 易学研究 中国艺术 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代以来疑古派倡导的"经传分观"原则将易学强势带入了分立断裂的研究误区。在此背景之下,"《周易》经传美学通论"研究者提出"经传通观"的观点,主张将《经》、《传》作为一个发展和接受中的整体来看。"经传美学通论"首先将《易经》美学意蕴定位于"含章"之美;在此基础之上,从"《传》对《经》的动态接受之美"、"含章从自然美到人格美的过渡"、"以悲为美"、"明美"、"《周易》与象思维"五个向度对《经》、《传》美学之关联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进一步对《周易》美学在中国艺术思想史上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作出阐析。
[Abstract]:Since modern times, the principle of "the view of meridian transmission and separation" advocated by the school of doubting ancient times has brought the strength of Yi study into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study of discrete fracture.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researchers put forward the viewpoint of "view of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classics" in the general theory of the aesthetics of the classic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s a whole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acceptance, the General Theory of Aesthetics of the Classics first defines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s the beauty of the chapter. On this basis, from "Zhuan" to "the dynamic acceptance of beauty", "the transition from natural beauty to personality beauty", "sad as beauty", "Ming beauty". "Zhouyi" and "image thinking" five dimensions of the "Jing", "Biography" aesthetic relations were systematically combed; Furthermore, the profound and complex influence of Zhouyi aesthetic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istic thought is expounded.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221;B83
【正文快照】: 走出“经传分观”的误区在传统易学中,《周易》的经、传关系极为密切。《易传》不但是最早系统解经的著作,而且也最早构筑了一套完整的象数与义理之学。所以,此后的易学体系总是不出《易传》的视野,很少有人质疑过“以传解经”的合理性。然而,自近代以来,作为新史学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锡坤;;《易传》与中国美学的审美观照——中国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文化渊源[J];东方丛刊;2008年03期
2 姜勇;;早周崇“明”观念的兴起[J];长白学刊;2009年06期
3 张锡坤;《易传》"美"、"文"渊源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张锡坤;窦可阳;;中国古代的“象思维”——兼评王树人新著《回归原创之思》[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5 张锡坤;;西周雅乐的刚健风貌与刘勰的“风骨”——《文心雕龙·风骨》“刚健”之再溯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6 张锡坤;窦可阳;;“象思维”与卦爻象的美学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7 张锡坤;再论中国古代诗歌的“以悲为美”——兼答徐国荣先生[J];文艺研究;2005年08期
8 张锡坤;“气韵”范畴考辨[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刘红利;;浅谈“气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张公善;“气韵生动”论新释[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 潘繁生;;“气韵”释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于凤丽;;《周易》时空观念对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影响[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杨玉珍;聂晓玲;;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气韵”研究综述[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侯艳荣;;论《周易》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刚健之美[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吕联;;在“大易之美”中探寻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意蕴[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蒋谦;;哲学论意象思维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江汉论坛;2006年05期
10 张锡坤;窦可阳;;中国古代的“象思维”——兼评王树人新著《回归原创之思》[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月英;《黄帝内经》象数思维模式[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徐国超;审美教育的生态之维[D];苏州大学;2009年
3 袁宏;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查律;“象”与“笔墨”[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7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龚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观念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10 蒋建梅;和谐的生命之美[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新林;取象仿生—象思维的设计表达[D];湖南工业大学;2008年
2 马龙锋;艺术作为本体之隐秀[D];山东大学;2008年
3 林艺鸣;《文心雕龙》和谐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4 张e,
本文编号:1442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4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