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化最后的精神贵族——读刘士林的《20世纪中国学人诗研究》
本文关键词: 学人诗 中国文化 精神贵族 钱钟书 世纪 中国美学 中国学 王国维 学术界 中国现代学术 出处:《河北学刊》200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刘士林是近年来中国美学界令人瞩目的青年学者,著述颇丰。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美学学者要想真正取得成绩,必须做到三点:一是积极地吸收外来的精神营养;二是系统地对本学科发展历史进行康德意义上的批判;三是坚持思想成果的原创。刘士林的《中国诗性文化》、《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判导论》、《澄明美学——非主流之观察》、《苦难美学》等著作均体现了这三者的并举。但是,当他的近著《20世纪中国学人诗研究》出版问世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却是惊异。因为在我原来的印象中, 学人诗并不属于美学家们研究的范围。
[Abstract]:Zheng Liu Shilin is a remarkable young scholar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aesthetics in recent years. I have always thought that if Chinese aesthetic scholars want to make real achievements, they must do three things: first, to absorb foreign spiritual nutrition actively; The second is to criticiz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discipline in Kant's sense; Third, to persist in the originality of ideological achievements. Liu Shilin's works "Chinese poetic Culture", "Prior critique",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cademic criticism in the 20th Century", "clarifying Aesthetics-Non-mainstream observation", "the Aesthetics of misery" and other works all reflect the parallel development of these three. When his recent book, the study of Chinese Scholars Poems in 20th century, was published, the first feeling to me was astonished, for in my original impression, it was not within the realm of aestheticians.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勇;;20世纪中国文化最后的精神贵族——读刘士林的《20世纪中国学人诗研究》[J];河北学刊;2006年03期
2 黄克剑;;价值取向与文化整体——读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J];读书;1986年09期
3 单纪文;;色彩与中国文化心态[J];装饰;1988年03期
4 朱良志;;通则不乏[J];读书;1991年05期
5 张岱年;;中西文化之会通[J];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6 王泉根;;孤守人文精神的智者——吴宓与中国文化[J];红岩;1998年02期
7 何兹全;;多层次的中国文化[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03期
8 闫黎;21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J];学术交流;2000年01期
9 石顶山,谷群;“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与异质性研讨会”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03期
10 史建华;诠释:“外来客”对中国文化的偏误[J];出版参考;200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刚;;瞿秋白的现代化思想和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2 张百佳;;英语导游中的“以我为主”和“以客为主”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3 石国贞;;论国际化趋势下提升大中华认同感的现实依据[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欧阳有旺;;中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化竞争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童敏;;中西精神健康概念的比较以及对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启示[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褚斌杰;;《诗经》与中国文化[A];1993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7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8 林炜双;孙李银;李明子;赵嘉颀;梁桑;刘霓;高腾;景怀斌;;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与形成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高令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与游酢杨时[A];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雪萍;从饮食窥视中国文化[N];江淮时报;2005年
2 薛涌;中国文化的边界[N];南方周末;2005年
3 唐宋;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N];人民日报;2005年
4 唐宋;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刘丽娜;为中国文化解码[N];天津日报;2008年
6 肖春飞 孙丽萍;世界感受中国文化“软实力”[N];中国财经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梅柏青;顾晓鸣:做强成都版的中国文化[N];成都日报;2008年
8 张晖;杨先让: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9 本报记者 武卫政 姜泓冰;当今世界,谁都不能关起门来[N];人民日报;2008年
10 叶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侨易学三变背景下中国文化现代转型[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詹春花;黑塞与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磊;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现状与展望[D];吉林大学;2007年
4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包仕国;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殷瑜;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8 赵本涛;中西文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孙大强;基于中国文化情境的心理账户探索性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建军;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世界华裔文学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东;韦政通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2 迟殿凤;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武奕陈;从传统文化研究谈生活用品的再设计[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4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董利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我国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成茜;中国文化内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D];重庆大学;2007年
7 胡菊花;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看中国文化的输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邹丽娟;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孙青;中国文化因素在外宣材料英译中的体现[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陈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境遇与发展思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30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30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