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7 20:22

  本文关键词: 日本战后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功利性研究 理性化 学术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美学研究 西方美学 研究进程 三十年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进程可以看到: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与艺术研究分离的过程。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美学逐渐从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分离出来,凸显出来,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由历史的流变来看,日本战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与上个世纪前三十年不同的取向,即不断超越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理论的功利性研究,超越线性接轨式地套用马克思美学艺术思想,强调对社会现实政治理念的宣传、文艺创作活动的引领与关照,而走向理性化、学术化。当下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美学、艺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西方美学众多学术流派中的一个学派,成为西方美学多元研究中的一元,虽然其社会影响力没有上个世纪前三十年那样广泛、深入,但其在学术研究进程中,学术的、理性的比重却大大增强,在学院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价值也日益增强。
[Abstract]:It can be seen from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Japanese Marxist aesthetics that the study of Marxist aesthetics in Japan is a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also a Marxist philosophy. The process of separation between aesthetics and art research. That is to say, Marxist aesthetics is gradually separated from philosophy, sociology, art and other disciplines, highlights, and gradually form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cademic system. The Japanese post-war Marxist aesthetic research has more and more different orient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30 years in 0th century, that is, constantly surpassing the utilitarian research on Marxist aesthetic art theory. Applying Marx's aesthetic and artistic thought beyond the linear mode, emphasizing the propaganda of social realistic political idea, the guidance and car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ctivities, and moving towards rationalism and academicalization. At present, the study of Japanese Marxist aesthetic theo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western aesthetic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t studies, a school of many academic schools of western aesthetics, and a single element in the pluralistic study of western aesthetics. Although its social influence is not as extensive and deep as in the first 30 years of 0th century, its proportion of academic and rational is greatly enhanced in the proces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its value i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academic Marxism is also increasing day by day.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8JA720008
【分类号】:B8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黑田三郎 ,彭银汉;打赌[J];译林;1980年04期

2 立早;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供稿——Д·马尔科夫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04期

3 陈鸣树;;中国美学史的先声——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J];读书;1980年11期

4 孙光;;日本汉字表新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1年03期

5 岳介先;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6 李明非;;试论井上靖的小说创作[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7 贺庆升;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J];人文杂志;1983年02期

8 未艾;中国音乐学院成立音乐美学研究室[J];中国音乐;1983年02期

9 王臻中;“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美[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10 曲戈 ,盛广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二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我想到没有女人去的地方”——从《丧失为人资格》等看太宰治的女性观[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金姝;;科学技术是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强大杠杆[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3 王奕红;;《假面的告白》和《金阁寺》刍议[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丹下明月;;开拓21世纪国际茶道事业[A];200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1年

5 高朋;;日本:政策法律体系完善[A];2003北京中小流通企业服务年会专刊(2)[C];2003年

6 周轩;;中国现代漫画出版的困境研究——从《北京卡通》谈起[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7 王冬梅;;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论文集[C];2004年

8 赵海风;;岩井俊二与好莱坞[A];“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岩本纯明;;日本农业、农业政策的历史经验与今后的展望——以农业结构问题为核心[A];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岩崎信彦;张建立;;日本式“羞耻”结构的发展方向[A];“世界中的日本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宋金明;日本千代田生命保险破产[N];金融时报;2000年

2 记者 张焕利;日千代田保险公司破产[N];人民日报;2000年

3 王诗富;传统百货业面临新经济挑战[N];新华日报;2000年

4 刘成纪;时代潮流与美学使命[N];新闻出版报;2000年

5 方卫星;透视日本金融制度[N];国际金融报;2001年

6 刘浪;用好家族资源[N];湖南经济报;2001年

7 记者 宋金明;日东京生命保险公司破产[N];金融时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王静;日本经济 积重难返[N];科学时报;2001年

9 记者 王大军;日参院通过三项反恐怖法案[N];人民日报;2001年

10 新华社记者 张可喜;唱配角的日本女性[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杰;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节艳丽;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D];清华大学;2004年

3 杜小军;日本战后海运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3年

4 汪三毛;在两个主义之间: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玉粉;浅析日本农业产业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延边大学;2001年

2 何力群;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述评(1945—1949)[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周密;川端康成中间小说论[D];湘潭大学;2002年

4 霍建岗;日本新保守主义分析[D];外交学院;2002年

5 李晓娜;战后日本经济波动的制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俞燕燕;日本银行监管体制探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厦门大学;2002年

7 冯海红;日本金融盛衰演变的制度分析[D];湖南大学;2003年

8 马丽华;论日本公民馆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D];河北大学;2003年

9 王朝辉;日本外交决策过程中的自民党因素[D];外交学院;2004年

10 施清秀;论日本新右翼势力的成因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44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44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b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