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审美认识论与合目的性
本文选题:审美认识论 切入点:合目的性原则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康德根据合目的性原则,从对自然的机械认识论转向有机整体的审美认识论,由此从自然合目的性过渡到道德合目的性,从而完成了认识论与伦理学的双重转向。这不仅实现了批判哲学体系上的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弥合了自然与自由之间的裂痕,使自由在自然之中得以感性显现。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nformity with purpose, Kant changed from the mechanical epistemology to the aesthetic epistemology of organic whole. Thus the dual turn of epistemology and ethics is accomplished, which not only realizes the integrity of critical philosophy system, but also, more importantly, closes the rift between nature and freedom and makes freedom appear perceptually in nature.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贾小青;;试析康德的“美的艺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李伟;试论康德美学的“判断在先”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杨柏岭;;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唐芳云;张移祥;;从“韩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9 李秋群;;审美何为——读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10 苗枝文;;通向人类自我的桥梁——情感的批判——读康德《判断力批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健;;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4 万娜;;现代性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的美学革命——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现象学解读[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索松华;;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科学——兼论“生活美学”的合法性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陶东风;;文学理论:为何与何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乡[D];上海大学;2011年
4 翟玉龙;人力资本与少数民族就业能力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秀艳;真理观的人文向度[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陈宁;德意志造型美学中的古典意识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赵卫东;妇女身体:作为“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春雪;中国传统居室文化在现代家居设计中应用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5 王程晔;当代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大学审美文化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征;消费文化视域下山水实景演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孙卓;符号视阈下媒介文化的受众审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迪;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置意象[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刘丽萍;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女装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瑾;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中的新型文化媒介人[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志祥;佛教理论对中国古代审美认识论之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章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讨论之历史反思[J];学术研究;2003年11期
3 肖峰;新技术时代与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05期
4 傅佩荣;;自然界[J];书摘;2006年02期
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J];石油政工研究;2009年02期
6 莱史特尼科娃;科莫高尔切夫;陈同新;;在自然界里的物理参观[J];物理;1953年02期
7 靳绍彤;毛泽东的审美认识论[J];中州学刊;1993年05期
8 雪垅;;自然界(二首)[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1年03期
9 许玉乾;论自然界的退化[J];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10 王宏维;论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J];现代哲学;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崧生;;自然界~3He起源的学说[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张跃斌;;自然界的主动性[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3 刘铁庚;张乾;叶霖;邵树勋;;自然界中ZnS-CdS完全类质同象系列的发现和初步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刘毅;;自然界的道德主体身份探析——实现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姜山;何明;王祥高;沈洪涛;袁坚;;利用AMS寻找自然界中可能存在的第122号元素的实验研究[A];二00九全国核反应会暨生物物理与核物理交叉前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马元良;;先秦儒家的生态哲学智慧[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白平则;;自然生物的权利——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8 寇东亮;;自然认同的人学根据[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路日亮;宋德勇;;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10 刘敏;;先秦两汉自然观发展轨迹描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张剑 记者 冯国梧;自然界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N];科技日报;2009年
2 葛鸥;花以“黑”为贵[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3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孟宪平;生态善治的理念与情感[N];光明日报;2007年
4 张家诚;大气与自然界的度量关系[N];中国气象报;2006年
5 ;巴巴耶夫记者见面会答记者问[N];武威日报;2007年
6 刘恕邋田裕钊;视天为友 和谐相处[N];大众科技报;2007年
7 蒋劲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所);自然界和我们想像的完全相反?[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罗道珊;防病治病节气灸[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9 李应民;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N];珠海特区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刘红兵;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 正确定位人生[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爱香;孔孟荀的天人观及其生态伦理[D];浙江大学;2003年
2 王毅;马克思自然概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王国富;现实的历史的有限的超越[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杨悦;回归经济的本质[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5 蔡畅宇;关于灾害的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8年
6 王妍;环境伦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伦理支点[D];吉林大学;2008年
7 张玉荣;寻找时代的精神家园——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D];吉林大学;2009年
8 曹瑞娟;宋代生态诗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王春荣;生态政治的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傅长吉;管理的人性本质[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存贤;有机建筑[D];同济大学;2007年
2 刘超;论卡西尔符号论文化哲学的美学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崔立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危机的解读[D];吉林大学;2004年
4 于萍;生态女性主义与《啊,,拓荒者!》中的女主人公的觉醒[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杨俐芸;论歌唱艺术中的自然与协调[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海英;中国古典园林的分形美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7 姚漪;孤独的割麦者对高歌的云雀[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邓晓洁;女性·身体·自然[D];苏州大学;2006年
9 王治焱;纯自然诗人还是象征主义诗人[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海萍;简论绘画形式语言与创作中偶发因素的关系[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556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56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