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本文选题:扬雄 切入点:美学思想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按照扬雄对“文质”关系探讨领域的不同,其美学思想内在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创作大赋期间为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对形式美的追逐;撰写《太玄》期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研究真与美的关系;写作《法言》以后为第三阶段,主要研究人格精神美和美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政治腐败、帝王荒淫是其转变之外因,对文学与美的关系的不懈探求是内因。
[Abstract]:According to Yang Xiong's differences in the field of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quality, the inner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s aesthetic though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period of creation of the great Fu, which is mainly the pursuit of formal beauty; The period of writing "Taixuan" is the second stage, which mainly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th and beauty, and the third stage after the writing of "Fa Yan", which mainly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auty of personality spirit and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beauty. Emperors' lethargy is the external cause of their transformation, and the unremitting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beauty is the internal cause.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边家珍;扬雄对西汉新儒学的重构及其意义[J];东岳论丛;2002年06期
2 张兵;儒主道辅 本道兼儒——论扬雄《法言》的思想特征[J];管子学刊;2005年01期
3 云慧霞;浮士德精神与审美现代性问题——试论宗白华对歌德之人生启示的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李振宇;从青铜器纹饰看审美意识的发展[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5 陈朝辉;;扬雄《自序》考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徐前师;段注的假借引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聂春华;董仲舒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莹;“荆轲刺秦王”画像石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2 张鹏;论扬雄的政治思想[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何佳闽;中国古代文论中“原典情结”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刘中元;《淮南子》生命美学思想初探[D];安徽大学;2007年
5 刘晨;以无为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吕洁;严君平《老子指归》道论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蒋红梅;汉代美术中的“袖舞”形象辨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自浩;陈澧《声律通考》整理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唐兵;近百年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实;扬雄对汉匈和好的贡献[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1期
2 黄中模;扬雄的《反离骚》及其引起的论争[J];江汉论坛;1982年06期
3 苑育新;;辛勤编写《方言》的扬雄[J];辞书研究;1982年03期
4 王以宪;扬雄著作系年[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03期
5 陈曼平 ,张克;试论扬雄的美学观[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6 郑文;在人性论上荀况对扬雄的影响[J];河北学刊;1985年03期
7 许结;;《剧秦美新》非“谀文”辨[J];学术月刊;1985年06期
8 田忠侠;;《辞源·载酒问字》注释欠妥[J];学习与探索;1985年04期
9 孙琪华;“西蜀子云亭”探索[J];文史杂志;1986年01期
10 马夏民;扬雄薄赋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倪培翔;;略说盛唐边塞诗美学特征[A];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2 林乐昌;;张载对儒家人性论的重构[A];“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杨明;;读李琐记[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下)[C];1990年
4 毛水清;;李白献赋考[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5 尹楚彬;;李白四题[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6 毛金霞;;男权政治下的女主形象——《史记·吕太后本纪》解读[A];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许东海;;论李、杜咏物赋之特色及其异同(下)[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8 张忠纲;;恻隐之心为仁——杜甫儒家思想一瞥[A];中华传统文化与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董治安;;以《诗》观赋与引《诗》入赋——两汉《诗》学史札记之一[A];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褚斌杰;;《中国楚辞学》发刊词[A];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墨;苦涩的知堂[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舒展;反贫困[N];大众科技报;2000年
3 记者 陈华;甘肃电力“十五”手笔不凡[N];甘肃日报;2000年
4 舒展;千禧2000直面论贫穷(下)[N];检察日报;2000年
5 牟贝;中国“四大名绣”[N];金融时报;2000年
6 马明博;灵性的探索[N];山西日报;2002年
7 李乔;侠之匪气 ,乱我少年[N];北京日报;2003年
8 陶德麟;从一本好书的文风说起[N];光明日报;2003年
9 来新夏;“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亲”[N];光明日报;2003年
10 闵捷;成都的闲适茶[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侯文学;淑周楚之丰烈——扬雄作品的文化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俊波;中晚唐赋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易小平;西汉文学系年[D];山东大学;2005年
4 姜玉芳;我诗故我在——杜甫与唐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5 万志全;扬雄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郑明璋;汉代文化视角下的汉赋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王智群;《方言》与扬雄词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霞;扬雄《方言》词汇嬗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碧仙;扬雄辞赋及其赋论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朝辉;扬雄文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康卫国;扬雄的文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黄竞;扬雄辞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博;扬雄《法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栋;扬雄文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苏羽;论汉赋的学者化转型[D];西北大学;2006年
9 陈笑;先唐箴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章雯;汉魏六朝设论文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606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60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