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中的“形式”:一个观念史的理解
本文选题:西方美学 切入点:形式涵义 出处:《天府新论》200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形式在西方美学范畴体系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形式之重要 ,在于其特有的歧义丛生 ,夹缠难理。四大主导观念“基型”和七种主流形式涵义是为歧义丛生、蕴涵复杂的观念史区划疆域的标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一种涵义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在不同的思想想家、思想流派那里履行着各式各样的功能。众多涵义间的承续、兴衰、更替、转变、复活 ,并非单向的线形的 ,而是多元组合的、异质混杂的。
[Abstract]:Form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in the network of western aesthetic category system. The importance of form lies in its peculiar ambiguity, which is difficult to deal with. A yardstick that contains complex concepts and divisions of histor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 kind of meaning will appear in a different way, performing a variety of functions in different ideologies and schools of thought. Rise and fall, replacement, transformation, resurrection, is not one-way linear, but multi-combination, heterogeneous and mixed.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路湘;;庐隐小说的浪漫情怀[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李庆本,张华;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对屈原作品的个案考察[J];文史哲;2001年06期
3 黄万华;;左翼文学思潮和世界华文文学[J];文史哲;2007年02期
4 谢鹏;;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贾振勇;;文学史秩序·经典·权力[J];东方论坛;2005年05期
6 李勇;通俗文学批评及其价值取向[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年03期
7 徐岱;文学的“看法”与“见识”——对一种“批评理论”的批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盖生;;能在 能知 能言——文学理论科学性的价值论叙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9 夏德勇;小说文体的特殊性与小说史的分期[J];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09期
10 邓天中;英语文学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本科英语文学教学与批评的关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利民;西方理论中国化的步伐:进化论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变异[D];四川大学;2007年
2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3 周保彬;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何红梅;《红楼梦》评点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黄俊亚;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6 李必桂;艺术作为存在的根本发生[D];武汉大学;2004年
7 雍青;寻求一种言说的方式[D];武汉大学;2006年
8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9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聪;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中的梁实秋[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yN歌;卡通意识与卡通化艺术创作[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宁;贝多芬艺术歌曲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3 江昒;1996—2006,韩国艺术电影的美学指涉[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汪杨子;后工业时代有机建筑形式特征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徐江;形与质并重,,真与美同求[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姚亮;爱默生与美国民族文学进程[D];苏州大学;2001年
8 范庆伟;民间意识与臧克家的前期诗作[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丁增武;路遥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1年
10 王蕾;大众传媒时代下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探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乾;试论美感的性质[J];哲学研究;1981年05期
2 彭立勋;从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潮看“自我表现”说[J];文艺研究;1982年01期
3 涵清;美学、文论与数学的关系[J];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2期
4 李丕显;;不尽长江滚滚来[J];读书;1983年04期
5 ;从艺术实践的角度讨论美学[J];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02期
6 林晖;美学范围无所不包吗?——评“科学美”、“理性美”[J];浙江学刊;1984年06期
7 ;“现象学美学”简介[J];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03期
8 许明;美学研究中的哲学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9 毛时安;中西表现美学及其影响下的绘画[J];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02期
10 潘凯雄;1984年文艺论评、专著出版概况[J];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全国美学会议学术报告会结束继续分组讨论美育等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2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陈波;;西方当代与中国古代艺术符号理论比较研究[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9 王湘桂;;美的创造的新领域——现实美创造的思考之一[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10 刘家友;;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心理描述质性初探——中国传统美学在中西文化相碰撞初期何啻转向心理美学而未转向哲学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天雨;创新与积累[N];光明日报;2000年
2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3 刘隆民;落幕前的美学沉思[N];贵州政协报;2000年
4 程惠哲;理性与诗性的结合[N];人民日报;2000年
5 曹利华;美育普及势在必行[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张政文;康德美学思想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7 文宣;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朱光潜[N];光明日报;2001年
8 李丽;宗白华的“散步”方式[N];文艺报;2001年
9 晓雨;读《西方美学论稿》[N];文艺报;2001年
10 文月;读《中国美学之旅》的两个附录[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正国;真理·理解·对话[D];安徽大学;2002年
2 吴泽泉;从理念走向生活[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4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邹t
本文编号:1589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89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