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审美的发生是根本不同的美学问题
本文选题:实践美学 切入点:自然美 出处:《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Abstract]:......
【作者单位】: 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成纪;;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4 张德兴;;自然美: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李泽淳;;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提纲[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10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来先;什么是自然美的深层基础[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潘杰;以水为美——人类独有的审美情怀[N];中国水利报;2006年
5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刘成纪;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7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通过自然问题实现美学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9 曾繁仁;生态美学在当代美学学科中的新突破[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安佰鸿 北京语言大学;生态美学会通中西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3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4 刘东阳;自然美:从本质论走向生态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程铧;自然美:从康德、黑格尔到阿多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7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许晓华;论庄子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D];苏州大学;2007年
9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董滨宇;天才观:康德、席勒与德国浪漫派[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90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9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