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的发生机理、活动主体及其认识论含义
本文选题:移情 切入点:审美 出处:《学海》200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移情”具有两层含义,即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和主体通过“将心比心”实现对客体的认识理解。朱光潜的“宇宙人情化”、里普斯的美学移情说、皮亚杰的“同化”概念以及柯林武德的移情领悟方法,均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移情不仅是一种审美心理,而且还是一种普遍的认识活动。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将“自然”加以“人化”的过程。我们的一切认识,包括对自然界、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实际上都是一种“移情”认识。神经生理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者的实验研究只是停留在“移情”发生的大脑生理机制这个层面上,只有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揭示出“移情”发生的真正驱动力是来自于审美—认识主体自身。由此决定,人们的移情认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真实度或失真度,最终取决于作为实践—认识主体的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Abstract]:"empathy" has two meanings, that is, the subject's emotional projection to the object and the subject's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 through "comparing his heart with his heart". Zhu Guangqian's "Universe humanization", and Rippes's aesthetic empathy theory. Piaget's concept of assimilation and Collingwood's understanding of empathy show that empathy is not only a kind of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it's also a universal cognitive activity. This is what Marx called the process of "humanizing" "nature". All our knowledge, including our knowledge of nature, society and history, In fact, it's a kind of empathy.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neurophysiologists and scholars in related disciplines is only on the level of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brain in which empathy occurs. Only the epistemology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 reveals that the real driving force of "empathy" comes from the aesthetic-cognitive subject itself. Ultimately, it depends o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people's own practical activities as the subject of practice-cognition.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建东,石瑛,米庆华;关于汶川、理县、茂县小学生心理、行为现状的初步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红;王国坛;;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契合[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高国希;;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晏辉;;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传统伦理的现代境遇[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4 刘建荣;;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陈进华;;中韩未成年人公民教育比较研究[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朱金瑞;全荣花;;企业安全发展的伦理意蕴[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春萍;叶幸男;;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经济发展[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汤海艳;;礼仪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晓霞;中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霞;;对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浅析[J];华章;2011年19期
2 何振鹏;;何谓文化——对文化本质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解[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朱跃平;;实践的本体地位及其认识论意义[J];福建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4 高斯扬;;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自我意识理论[J];才智;2011年18期
5 董元元;;当代中国流行歌曲民族化的解读[J];黄河之声;2011年13期
6 李金齐;童萍;;论文化自觉的实践品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徐飞;亓娇;;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导向标[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8 苏中;;略论《花间词》的审美心理特质及其成因[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9 李卫红;;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研究述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郑洁;刘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重庆的实践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维西;沈俊月;许杨;岳华;庞硕;林霖;;关于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A];科学发展——七省市第九届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赵琦;;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3 吴茵;;“主体·开放·潜能”识字的初步实践与探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刘莹莹;潘娟;杨焱;;对大众化高等教育中三个主体的定位思考[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5 任国华;;土地执法管理中村民自治组织单位犯罪主体探讨[A];科学合理用地 人地和谐相处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臧建忠;;对统一海上执法主体的思考[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支同生;杨江虹;;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的几点思考[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8 叶珍;赵春娟;叶桐;;现代林业建设是小兴安岭伊春林区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主体[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刘红林;;企业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循环经济中的责任[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瑾;;育支柱产业于区域经济主体的构思[A];广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边立新;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论与唯物论的统一[N];社会科学报;2000年
2 许渊;抓好深化拓展主题 实践活动各项工作[N];台州日报;2008年
3 刘雅娟;平凉人的审美心理[N];平凉日报;2009年
4 通讯员 周克祥 余方喜 胡国民 童志清;黄州区“千人十户”实践活动深受群众欢迎[N];黄冈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王兵;科学推动学习实践活动 进一步转变文风会风[N];贵州日报;2008年
6 记者 李铮;省委向中央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汇报情况[N];河南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李川;学习实践活动务必抓紧抓实抓好[N];天津日报;2008年
8 淮学轩;市委指导检查组深入基层指导检查学习实践活动[N];淮南日报;2008年
9 记者 徐京跃;习近平主持学习实践活动会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10 记者王琳戴强;学习实践活动让百姓得实惠[N];唐山劳动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东;实践价值论与价值哲学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9年
2 化党领;不同基因型小麦钾效率差异及生理机制[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3 夏建国;实践规范论[D];武汉大学;2004年
4 孙爱军;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科学和技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白立娟;论改造主观世界[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冲突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汶荣;技术创新机制的系统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8 王东红;历史与实践自身运动[D];吉林大学;2010年
9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惠敏;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审美心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桑江;马克思哲学生存论转向的反思[D];辽宁大学;2009年
3 刘丽萍;以人为本的理论和实践的若干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蒋笛;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与音乐欣赏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琼;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小磊;作为类型化存在的中国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审美意识探析[D];山东大学;2005年
7 李荣;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之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勇;论文学活动中主体的审美心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子飞;司法权的载体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10 刘新刚;从福柯“权力/知识”观的视角看SSK[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91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91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