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调节审美论”的虚幻性和危害性
本文选题:审美活动 切入点:自我调节 出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 一、“自调节审美论”是一种泛审美论“自调节审美论”之所以是一种泛审美论,是因为它把人类的一切娱乐、消遣、欣赏、鉴赏和创作活动统统当作了审美活动。譬如“自调节审美论”者认为:“审美既有无目的的‘无为而为’,也有有目的的‘有为而为’……为了好好地观看一场著名演出,为了尽情地品味一篇优秀文学作品,而实际上我们如愿以偿了,这就是有目的而合目的的审美了。”还认为:“有为而为的审美,即鉴赏家、美学家、艺术家的审美,它不仅具有直觉式审美的一切特点,而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对审美对象品评的能力,从而达到情感与理智,直觉与认识,自觉与非自觉的完美统一,成为最高层次的审美。”这显然既把审美与娱乐、消遣、欣赏、品
[Abstract]:First, "Self-regulating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pan-aesthetic theory, "Self-regulating Aesthetic Theory" is a pan-aesthetic theory, because it takes all the entertainment, re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human beings. Appreciation and creative activities are all regarded as aesthetic activities. For example, the "Self-regulating Aesthetic Theory" holds that "Aesthetics has both aimless' inaction 'and' purposeful 'doing for the sake of having a good look at a famous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savor an excellent literary work to the fullest extent, and in fact we have achieved it, this is the aesthetic of purpose and purpose. "it is also thought that" the aesthetic of doing something, that is, the appreciation of connoisseurs, estheticians, and artists, It not only has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uitionistic aesthetics, but also has a clear purpose and the ability to evaluate aesthetic objects, thus achieving the perfect unity of emotion and reason, intuition and cognition, consciousness and unconsciousness. Become the highest level of aesthetics. "this is clearly both aesthetic and entertainment, entertainment, appreciation, good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国高等民族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美学十讲》编写组;什么是美感?——《美学十讲》第四讲[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2 韩林德;试论孟子的美学思想[J];思想战线;1981年03期
3 狄其骢;艺术创作中的情感问题[J];文史哲;1981年03期
4 周来祥;栾贻信;;妙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谈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的主要特征[J];江汉论坛;1981年06期
5 郑海;从云南少数民族图腾神话看人类早期的审美活动[J];思想战线;1982年01期
6 徐尚祯;郭化民;;美是审美对象的客观评价[J];哲学动态;1982年03期
7 孙津;美究竟是什么?[J];求是学刊;1983年01期
8 丁立平;审美活动的辩证发展[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9 刘守安;文艺能不能比生活“更高”[J];文史哲;1983年04期
10 彭立勋;马克思与席勒审美理论之比较——从《美育书简》到《巴黎手稿》[J];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赵华;韩莹;杜兆芳;;生物反馈治疗神经症疗效观察[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选萃[C];1999年
3 王家梁;边信玲;;论土地的流动及其调节(摘要)[A];中国土地学会1987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87年
4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潘智彪;;美育与人的审美需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齐大卫;;“最大的美”——世纪“审美之维”[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於贤德;;论美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张再林;关于人文教育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木木;可以自我调节的汽车座椅问世[N];中国汽车报;2000年
3 谢文;心境愉快 有利健康[N];中国人事报;2000年
4 杨剑;EQ——21世纪领导人必备素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5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6 林平;心理疲劳——健康的大敌[N];科学时报;2000年
7 本文由北京林业大学草坪研究所提供;草坪杂草为何要年年防除(二)[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8 保罗·约翰逊;从繁荣到萧条的戏剧性转变[N];中国财经报;2001年
9 陶东风;呼唤文艺美学的越界和扩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李庆本;看上去很美[N];中国文化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平;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3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4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5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6 付桂芳;自我调节学习结构模型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4年
7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9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王海英;智慧的翘翘板[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济远;试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丽芬;重新阐释马克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丽娜;目标设置和自我效能感对高一学生物理学业成绩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纪海英;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晓玲;中学生自我表征复杂性特征及其调节机制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吴艳春;我调节水平和反馈方式对高中生校准影响的实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吴匕;美善相乐[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8 禹辉煌;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0年
9 徐钟庚;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谭娅;论通感的内涵及其在审美活动中的价值[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32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3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