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德审美思想的现代性关联
本文选题:中国美学 切入点:德国美学 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的历史事实为依托,分析德国审美思想与中国语境中审美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文章认为,中德审美思想的现代性关联,从现代学科发展的意义上来说,首先表现在知识论层面,与审美话语和审美知识范式的革命性变革有关;其次则表现在审美思想与社会文化、个体生存的互动关系上;而上述知识学与审美社会学意义上的现代性关联,,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创造性转换有关,并最终源于中德知识人对审美在现代知识谱系中本体论地位的深刻认识。论文分四个部分:一、现代性转换:中德美学的关联域;二、审美本体论意义上的现代性关联;三、审美人生层面的现代性关联;四、审美知识学方面的现代性关联
[Abstract]:Based on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eastward evolution of German aesthetic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rman aesthetic thought and the aesthetic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n the sen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disciplines, it is first manifested in the level of knowledge theory,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of aesthetic discourse and aesthetic knowledge paradigm, and the second i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thought and social culture and individual surviv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ve knowledge and the modernity in the sense of esthetic sociology is related to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thought.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ity: the region of relevance between Chinese and German aesthetics; secondly, the modernity relevance in the sense of aesthetic ontology; third, The relation of modernity in Aesthetic Life and fourth, the relation of modernity in Aesthetic knowledg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世祥;;当代中国审美主义话语的三个层面[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李育红;;现代性与文艺审美观的发生[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顾梅珑;;审美主义者的危机与现代困境——重读《洛丽塔》[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顾梅珑;;审美主义的内在危机及其超越[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5 杨春时;朱盈蓓;;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J];中州学刊;2007年02期
6 吴炫;;“审美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质疑[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7 姜峰;审美·民族·现代——沈从文创作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张辉;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德审美思想的现代性关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9 姜峰;沈从文创作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J];学术探索;2004年06期
10 董希文;矛盾与悖论——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文论发展滞后探因[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邢颖;管巍;;全聚德商业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A];商业文化精品文库[C];2001年
3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詹艾斌;;新写实小说的现代性书写二题[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任映红;;自我形塑:古村落农民的现代性嬗变[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高连克;;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反思:论发展的现代性后果[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韩震;;全球化、现代消费和人的认同[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曾一果;;重建上海的“现代性”:一份杂志与它的“城市”[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10 张谦;;孔子孝道理论的现代性——孔子孝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与价值[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卫;没有灵魂的现代性[N];美术报;2006年
2 赵嗣胤;回到自己的历史传统[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高鑫 吴秋雅;现代性的诉求与文化价值的重建[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李进书;谁将成为现代性的主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本报评论员 吴铭;GNH:现代性道路的多种可能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6 日昌;破碎的笼穴与“流动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唐文明;现代性征服中国:换位透视的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8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资源[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张汝伦;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共谋关系[N];文汇报;2002年
10 执笔人 张旅平;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韩冷;现代性内涵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马长山;现代性与私法文化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蒋炜;现代性的社会控制图式转换[D];吉林大学;2005年
6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雪松;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杜伟;体育课程制度的现代性审视[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杨学民;现代性与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自红;现代性的困惑[D];暨南大学;2002年
2 汪铮;现代语境与传统精神[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4 于惠;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性意义[D];苏州大学;2006年
5 刘倩;民族主义:历史、现状与未来[D];厦门大学;2006年
6 金及云;现代性及鲁迅个体生存观念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戴伟平;诗歌翻译与现代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9 拜云洁;日本平面设计审美意味的民族性和现代性[D];河南大学;2005年
10 叶晓波;中国工笔画绘画语言的现代性探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35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35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