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相遇:一种美学实践
本文选题:宗教相遇 切入点:感性革命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6期
【摘要】:近年来的宗教交往与对话理论尽管提出了诸多言路及模型,但总体而观仍体现出向度的单一,即伦理学的叙事。这使得宗教交往与对话构想不仅理论虚弱,在实践中也遭遇到了各种挫败。为此,文章提出一种美学的策略,倡导世界宗教相遇、对话和交往的审美介入,即通过审美意识对宗教相遇场景中的感性排斥与冲突的颠覆而形成彼此愉悦地面对、灵活地理解和友爱地善待。美学作为一种"感性人类学",它通过升华人的感性生命而推动人的灵性变革,以愉其心美其性而达至大爱与大德,从而使得当代世界宗教交往与对话穿透伦理、心理、信仰等理性计较的阴霾,在阳光下幸福地领受"恩典"。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 theory of religious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has put forward many ways and models, the overall view still embodies a single dimension, that is, the narrative of ethics, which not only weakens the theory of religious interaction and dialogue. In practice, it also encountered various frustrations. Therefore,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an aesthetic strategy to advocate the meeting of world religions, the aesthetic intervention of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That is, through aesthetic awareness of the religious encounter in the scene of emotional rejection and conflict of subversion and form a happy face to each other, As a kind of "perceptual anthropology", aesthetics promotes human spiritual change through sublimation of perceptual life and achieves great love and virtue by pleasing its nature. So that the religious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can penetrate the haze of rational argument such as ethics, psychology and belief, and receive "grace" happily in the sun.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善斌;论惩罚性赔偿制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宋晖;试论语言学中的潜显理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周云,彭光芒;人际传播中的信息交换与利益实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程关松;;论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赵友元;转换教育思维 重读“教育规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李咏吟;;道德归类分析与生命价值体认[J];东疆学刊;2006年02期
7 孟庆瑜;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论纲[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龙亚君;新课程与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01期
9 苏延骏;教育公平领域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J];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周兴国;论对话伦理作为学校德育的伦理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安道玉;论意识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7 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李伟言;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家军;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海鸿;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与综合命题理论述评[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赵文静;试论责任与责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阎亚军;生活知识观及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安军;隐喻的语境分析与科学解释[D];山西大学;2003年
5 王世凤;小学德育新课程生活化取向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6 柳德玉;论教师经历与专业成长[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丁秋玲;公共行政主体的德性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吴建萍;正义的嬗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边立新;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张晓东;理解教师的道、器两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65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65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