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跨越与探寻——曾繁仁教授30年学术思想解读
本文选题:曾繁仁 切入点:西方美学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2期
【摘要】:曾繁仁教授近30年学术思想探索,内在地构成了中国当代人文学术发展的重要部分。"从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跨越与探寻"是贯穿曾繁仁教授所从事的西方美学、文艺学、美育理论、生态美学等研究领域的思想主脉。述评和解读曾繁仁教授30年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文艺学、文艺美学未来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Abstract]:The exploration of Professor Zeng Fanren's academic thought in the past 30 years has forme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humanities academic. "from epistemology to existentialism" is the western aesthetics, literature and art, which has been engaged in by Professor Zeng Fanren. The review and interpretation of Professor Zeng Fanren's 30 years' academic though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literature and art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曾繁仁;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和当下的探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曾繁仁;;新时期西方文论影响下的中国文艺学发展历程[J];文学评论;2007年03期
4 曾繁仁;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及其发展[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祖利,张玉霞;《聊斋志异》的生态美学解读[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2 刘锋杰;“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李军学;;审美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叶知秋;;“生态美学”的性质及可能性考察[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陈海敏;当代审美文化下的美育[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覃新菊;我国生态文艺学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吴秀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态文学——关于当下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几点思考[J];理论与创作;2006年01期
8 郭培筠;网络时代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9期
9 李琴芳;试论生态美[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蔡同庆;生态文艺学:崛起与困境——兼述中国首届生态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晓明;美国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秦嘉远;景观与生态美学—探索符合生态美之景观综合概念[D];东南大学;2006年
4 李哲;生态城市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应用性前景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吴景明;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双重变奏[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骆秉全;美与和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任真;论中国当代的《毛诗·大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9 史立刚;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孙云宽;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文杰;沈从文作品的古典和谐美[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邵丰;当代视域下的庄子生态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3 岳永洁;道家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左蕾;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顾志宏;大学体育场规划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田力;魏晋南北朝世族家庭美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7 骆向韶;中学历史教育中美育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精科;“地域化”走向的一种解读[D];苏州大学;2005年
9 黄延伟;论中国传统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美学问题[D];郑州大学;2005年
10 王志军;论美学的生态存在论转向及其深度审美诉求[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曹顺庆,李思屈;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J];文学评论;1997年04期
2 王德胜;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J];文艺研究;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 第四部分 十七世纪[J];音乐研究;1980年03期
2 ;全国高等学校美学分会成立[J];哲学动态;1980年07期
3 刘长久;石涛美学思想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4 蓝华增;意境——诗的基本审美范畴——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札记[J];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01期
5 全国高等民族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美学十讲》编写组;什么是美感?——《美学十讲》第四讲[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6 武乾;试论美感的性质[J];哲学研究;1981年05期
7 陆一帆;第一章 绪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8 曹俊峰;试析康德美学中的若干矛盾[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9 马白;从《摩罗诗力说》看鲁迅与中国古代美学的渊源关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10 刘世忠;有为于美育的鲁迅先生[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全国美学会议学术报告会结束继续分组讨论美育等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2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陈波;;西方当代与中国古代艺术符号理论比较研究[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9 王湘桂;;美的创造的新领域——现实美创造的思考之一[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10 范玉刚;;自然美内涵阐释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价值[A];审美与艺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天雨;创新与积累[N];光明日报;2000年
2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3 刘隆民;落幕前的美学沉思[N];贵州政协报;2000年
4 程惠哲;理性与诗性的结合[N];人民日报;2000年
5 曹利华;美育普及势在必行[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张政文;康德美学思想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7 文宣;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朱光潜[N];光明日报;2001年
8 李丽;宗白华的“散步”方式[N];文艺报;2001年
9 晓雨;读《西方美学论稿》[N];文艺报;2001年
10 文月;读《中国美学之旅》的两个附录[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琛;类型影片的美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贝加;性灵生命和语言符号[D];汕头大学;2002年
3 王莉;来自民间广场的狂欢化美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4 何正国;真理·理解·对话[D];安徽大学;2002年
5 徐敏;古雅说与境界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杜伟;论丑[D];厦门大学;2001年
7 王晓琴;对休闲文化的美学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8 宋国栋;想象的审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泽泉;从理念走向生活[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宁海林;托马斯·门罗的美学研究方法述评[D];河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67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67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