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文化的历史演进
本文选题:审美文化 切入点:历史演进 出处:《江海学刊》2010年02期
【摘要】: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人类审美文化经历了从未分化到分化再到去分化的三阶段。审美文化要么是后现代的,要么是前现代的,而它恰恰不是现代的,审美文化能够越过现代这一中间地带而在前现代与后现代遥相呼应、首尾衔接,其原由盖在于这两者都被日常生活内容所充盈。后现代审美文化的去分化趋势表现为"内爆"现象,它是信息、意义、经验的引爆,是形象、符号、象征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固有界限被夷平。审美文化是一种十分活跃的元素,它像一种粘合剂渗透在众多领域之中,将林林总总的生活内容粘结起来,使得这些相互分隔的领域之间达成交流、跨越、沟通、综合,这一特点恰恰与后现代去中心、去边界、去分类的时尚相吻合。
[Abstract]:From pre-modern to modern to post-modern, human aesthetic culture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never differenti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depolarization. Aesthetic culture is either postmodern or pre-modern, and it is not modern. Aesthetic culture can go beyond the middle zone of modern and echo the pre-modern and post-modern, connecting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The reas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both of them are filled with the content of daily life. The trend of dedifferentiation of post-modern aesthetic culture is "implosion", it is the detonation of information, meaning and experience, it is image and symbol. The inherent boundary between symbolism and everyday life has been flattened. Aesthetic culture is a very active element, it is like a kind of adhesive permeating in many fields, binding the whole life content togeth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leapfrogging,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se separate fields coincide with the trend of post-modern de-centralization, de-boundary, and categorization.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审美文化学的定位与理论”(项目号:06BZX06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审美文化学导论”(项目号:05JA750.11—4403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拉什 ,高飞乐 ,张启新;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金燕;王芹;;触类为象,合义为征:也谈电影艺术的象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包鹏程;《奥德赛》的结构与潜结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李明毫;;“情感真人秀”类型电视栏目的兴起及发展进路[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黎泽潮;;广告传播的文化语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周露露;;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新闻实践活动中的异化现象及扬弃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6 董素青;;电视——一只代罪的狐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7 刘丹丹;;真实与细节——《读库》的审美趣味与人文选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8 郭捚;;网络审美文化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9 韦晶;;试论当代的大众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10 臧永亮;尹淑媛;;作为娱乐的电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2 于翠玲;;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3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宋奎波;陈红兵;;媒介分析学派的媒介技术社会影响思想述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史艳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7 丁亚平;;批评策略:对个性的坚持与贯彻——论郁达夫文学批评的价值世界[A];创造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乔瑞金;;试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概念的深度理解[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徐瑾;;互联网时代上海高校媒介素养调查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10 韩瑞霞;;互联网对拉斯维尔5W模式的冲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5 胡亚敏;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敏;“功夫王”赛事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8 郭湘仁;论情感类电视节目中的伪人文关怀[D];湘潭大学;2010年
9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文放;;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南;;明代北京审美文化的生成[J];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03期
3 赵婧妍;;传统图案在美术设计中的功效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4 黄怀璞;徐玉玉;魏微;;关于当代文化转型及审美文化的思考——兼论西部电视剧的审美创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马文君;;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冲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6 邓欢;杨洪林;;广告审美文化的审美嬗变与美学走向[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李震;;良渚审美文化中的玉陶、徽饰、墓葬及其江南特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季荆菁;;从传统手工艺美术(宋、元、明、清)看中国人普遍的审美心理特点[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9 柯汉琳;;德性审美文化的人性论基础与审美选择[J];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10 刘超;;论广告审美文化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消解[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岗;;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A];探索新路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论文集[C];1998年
2 曲振涛;;大学社会职能的历史演进[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3 杨洪;田跃安;;论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政策的历史演进[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勇;罗长坤;;我军野战外科学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2届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曙光;;历史的实践劳动和实践的历史演进(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献玲;;公民人格理想的历史演进[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周晓红;曲铁华;;我国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演进与当代的教学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学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隋政;历史演进[N];中国财经报;2001年
5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6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张玉能;当前审美文化的症结点[N];文艺报;2004年
8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薛永武;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10 王小舒;清代的审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谭德生;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4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8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9 王兆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三大转向与当代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兰喜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靳雅茜;浅析后现代景观中的电视审美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游建荣;消费时代的意义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晶晶;审美文化视野中的电视剧艺术[D];厦门大学;2008年
7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卢宁;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黄莉;论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璐;陕西扶风法门寺秘色瓷视觉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68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6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