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美本质研究的哲学基础
本文选题:西方美学 切入点:美本质 出处:《思想战线》1999年04期
【摘要】:西方美学的美本质研究有其独特的哲学背景,具体而言,西方哲学史有一条“本体论──认识论──本体论”的脉络。以此为基础,西方美学对美本质的研究也就有着浓厚的理性主义认识论哲学的历史气氛和文化传统,,当代西方美学的主观性、相对性和非理性倾向并未从根本上走出西方哲学的二元论传统。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essence of western aesthetics has its unique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Specifically,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has a thread of ontology-epistemology-ontology. Th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beauty in western aesthetics also has a strong historical atmosphere and cultural tradition of rationalism epistemological philosophy, while the subjectivity, relativity and irrational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aesthetics have not fundamentally stepped out of the dualism tradi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桂林 541004
【分类号】:B83-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潘盛;旷野的呼唤——萧红作品中对于人的异化主题的现代观照[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8 李锐,封彩梅;宽容与共荣:陕南民间文艺的文化整合[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9 卢亚明;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张大为;;“诗意人类学”:中国古典诗学与解构主义的精神会通[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张学森;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何颖;多维视野中的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9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3 丁社教;生产力价值论[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4 王世涛;论近代英国经验论实体学说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振华;刘震云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1年
7 艾战胜;波普尔理解理论的理解[D];中南大学;2002年
8 王又佳;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话语[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王宏;加入WTO的效应——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马宇飞;理想世界的建构与现代性的失落[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建昌;;一部系统阐释雅斯贝斯美学独特风貌的专著——评孙秀昌《生存·密码·超越—祈向超越之维的雅斯贝斯生存美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余开亮;;中西美学比较中的问题意识——读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3 李科林;;美的虚实之辨——读张法《美学导论》[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4 宋伟;;现代性历史境况中的中西方美学问题[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5 曹佳丽;;浅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性特质[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6 张法;;美学:定义、经典、范围、内容[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7 彭锋;;全球化视野中的美的本质[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8 闫丽丽;田筱源;;美在意象——对叶朗《美学原理》的解读[J];西北美术;2011年02期
9 施立峻;;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10 单国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与美学理论创新[J];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宏;;美本质研究将怎样终结——为什么说“美是什么”是伪命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蒋孔阳;;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现代美学[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5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全国美学会议学术报告会结束继续分组讨论美育等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8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刘家友;;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心理描述质性初探——中国传统美学在中西文化相碰撞初期何啻转向心理美学而未转向哲学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谢金良;;转型时期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雨;读《西方美学论稿》[N];文艺报;2001年
2 张政文;康德美学思想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3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王文革;审美教育的立足点[N];光明日报;2009年
4 高建平;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高建平;中国美学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刘悦笛;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吴高泉 广州大学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没有“美学”只有“乐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张永清;当下美学研究期待解决什么[N];文艺报;2003年
9 王学海;中国美学原点的反思和建设[N];文艺报;2005年
10 邓军海;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亟须解决的三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2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3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4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6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8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正华;重省·接受·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3 于m8;中国现代美学中“艺术”概念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段立宪;当代西方美学发展趋势[D];兰州大学;2007年
5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平盼盼;叶朗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12年
8 吴泽泉;从理念走向生活[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9 宋阳;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10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72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72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