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南美学研究三个方面的一些想法
本文选题:江南地区 切入点:都市美学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摘要】:随着江南文化研究的兴起,江南美学的研究也逐渐浮出历史地表。它一方面与受西方学界地域研究影响而在我国兴起的地域文化研究中的江南文化研究相关,另方面又与中国美学史中的地域美学研究相关。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来说,江南美学仅仅是一个起步,里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本栏目邀请了江南美学研究的知名学者,推出三篇笔谈。张法教授的文章讲了江南美学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文本研究问题;二、江南都市美学问题;三、江南符号研究问题。吴海庆教授的文章对江南美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江南"应当怎样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刘彦顺教授的文章对江南美学的个案——陈从周的江南园林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上述探讨,触及江南文学研究领域某些新的学术议题,本刊特将其编辑发表,以期把江南美学的研究推向深入。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Jiangnan culture research, the research of Jiangnan aesthetics gradually surfaced the historical surface.On the one hand, it is related to the study of Jiangnan culture, 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regional studies in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study of regional aesthetic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From these two aspects of research, Jiangnan aesthetics is only a star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o be studied.This column invited famous scholars in Jiangnan aesthetic research to launch three written talks.Professor Zhang Fa's article talks about three aspects of the study of Jiangnan aesthetics: first, text study; second, Jiangnan urban aesthetics; third, Jiangnan symbol study.Professor Wu Haiqing's article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how to define the basic concept of Jiangnan aesthetics.Professor Liu Yanshun's article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the case of Jiangnan aesthetics-Chen Cong-Zhou 's theory of Jiangnan gardens.The above discussion touches on some new academic issues in the field of Jiangnan literature, which is edited and published by our journal in order to push the study of Jiangnan aesthetics to a deeper level.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浙江省重点项目“江南美学史”(09JDJN0032)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丹;;唐寅狂放人格及其文学创作论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湛庐;;评刘跃进《秦汉文学论丛》[J];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01期
3 于双远;;清代小跨界市镇的政区分隶与合作——以清代江南章练塘镇为例[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曾雄生;;《告乡里文》:一则新发现的徐光启遗文及其解读[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01期
5 方兴;;从“苏松重赋”到“三饷”均摊[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01期
6 吴业国;张其凡;;南宋“江南民力涵养论”始末[J];中州学刊;2010年01期
7 邢铁;;南宋女儿继承权考察——《建昌县刘氏诉立嗣事》再解读[J];中国史研究;2010年01期
8 洪煜;;近代上海小报视野下的苏州评弹[J];史林;2010年01期
9 张从军;;从华府到洞天——东晋南朝墓葬形制解读[J];民俗研究;2010年01期
10 桂强;;《长物志》的艺术美学思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唐代歙州经济发展略论[A];唐史论丛(第十一辑)[C];2009年
2 毛颖;;镇江甘露寺唐代舍利瘗埋制度及舍利子研究[A];唐史论丛(第十一辑)[C];2009年
3 周广庆;穆松宁;;冬季欧亚大陆北部新增雪盖面积变化与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关系[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冯娟;陈文;;El Ni泺o和El Ni泺o Modoki对中国夏季降水的滞后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简茂球;温冠环;;东亚冬季风和ENSO与华南冬季降水异常的关系[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秦燕春;;“文化遗产”对当下精神生活的启示意义——以“苏州评弹”为中心[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沈玉伟;;浙江省2009年强连阴雨天气过程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周涛;;上海7月2日局地大暴雨过程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江洛一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10 万日金;赵兵科;应明;;高原和山脉地形对长江中下游梅雨形成的影响[A];第五届副热带气象学术业务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国庆 复旦大学历史系;风自东南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记者 顾玲;穹窿上真观修复免费对游客开放[N];苏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崔悦 姚雪青 陈小三 孙继山;战寒保供“菜篮子”货足价稳[N];新农村商报;2010年
4 ;获奖企业说一份肯定,一份珍惜,,一份“责任”[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张永泉 陈刚 曹建恩 党郁 高明奎 张蕴 肖发标 潘伟斌;六大考古新发现 一把手铲释秘符[N];人民日报;2010年
6 记者 王琴;徐霞客故居晴山堂石刻将规划保护[N];无锡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陈朝霞;宁波在南宋时期地位重要[N];宁波日报;2010年
8 记者 赵小兰 杜婧 陆铭 张芳 通讯员 金志凤 张旭晖 项瑛;关注 长江中下游低温冻害防范[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记者 邹海斌 通讯员 徐龙彪;尚庄煤矿实现安全生产2000天[N];江西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李朝秀;《杭州市区河道配水详细规划》获市政府批准[N];中国水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荣;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建华;基于气候条件的江南传统民居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张小坡;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年)[D];复旦大学;2008年
5 苏力;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李学兰;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商人团体习惯法的演化[D];山东大学;2007年
7 黄鸿山;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彭茵;元末江南文人风尚与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殿红;清初耶稣会士在江南的传教活动[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陆希刚;明清江南城镇[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立立;安顺屯堡服饰探析[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2 张春彦;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基层社会犯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余璇;明清江南的民间医者及其医疗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红;论清代的赈粥[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苏卫平;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的疾病与医疗卫生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玲真;近代江南移民与上海城市审美文化的建构[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丁琦;江南六大古镇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z
本文编号:1706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0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