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气氛—作为一种新美学的核心概念

发布时间:2018-04-03 21:03

  本文选题:气氛 切入点:新美学 出处:《艺术设计研究》2014年01期


【摘要】:"气氛"美学是当代德国众多新美学流派中的突出代表。鲍曼试图建立一种新美学。他认为,以往的美学侧重于判断,为评价艺术品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忽略了感受,也忽略了自然;新美学则要恢复这两点。同时,当代美学日益趋向于符号学,新美学则要恢复审美经验的当下在场特性。最后,更重要的,新美学要为以往被贬称为"工艺美术"的日常生活审美作品正名,提倡:审美需求是每个人的正常需求,不是精英的特权。这种新美学的建立,全靠"气氛"概念的确立。"气氛"并非新鲜事物,在无论对艺术作品的评价,还是日常生活、工作中,该词都被广泛运用。学术领域,本雅明曾提出"灵气"概念,但局限于艺术品;史密茨基于身体哲学讨论了"气氛"的身体性,但过于强调主体。作为新美学核心概念的"气氛",则要摆脱主客体二元论,还原审美现象的开放性、模糊性,介于主客体之间的居间状态。它是一种"物的迷狂",突破事物的物理界限和规定性,突出它们共同的时空当下的在场性;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意识的主观性,营造出一种"气氛"。因此,气氛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园林设计就是典型的气氛制造者,诸如舞台美术、商品设计等都是气氛制造者。"气氛"概念因此也就具有了批判功能,希特勒、斯大林的极权统治曾广泛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制造气氛,加强权力控制。但利用气氛控制大众并非极权统治的特权,在商业社会同样广泛存在。批判的前提是首先尊重大众的日常审美需求,而众多在精英文化中被贬为"工艺品"的审美制品则应该受到更多重视。
[Abstract]:"atmosphere" aesthetics is a prominent representative of many new aesthetic schools in contemporary Germany.Bowman tried to build a new aesthetics.He believes that the former aesthetics focuses on judgment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works of art; thus neglecting feelings and also ignoring nature; new aesthetics should restore these two points.Meanwhil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ends to semiotics, while new aesthetics restores the present presence of aesthetic experience.Finally, more importantly, the new aesthetics should correct the name of the aesthetic works of daily life, which were demoted as "arts and crafts" in the past, and advocate that the aesthetic demand is the normal demand of everyone, not the privilege of the elite.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new aesthetics depends entirely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of "atmosphere". "The term "atmosphere" is not new and is widely used in the evaluation of works of art and in daily life and work.In the academic field, Benjamin once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Reiki", but it was limited to art; Smiths discussed the physical nature of "atmosphere" based on body philosophy, but placed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subject.As the core concept of new aesthetics, "atmosphere" should get rid of the dualism of subject and object, restore the openness and fuzziness of aesthetic phenomenon, and be intermediate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It is a kind of "obsessive of things", breaking through the physical boundaries and prescriptions of things, highlighting the presence of their common space-time and temporal-spatial pres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breaks through the subjectivity of consciousness and creates a kind of "atmosphere".Therefore, the atmosphere can be created, garden design is a typical atmosphere maker, such as stage art, commodity design and so on are atmosphere makers.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atmosphere" has a critical function. The totalitarian rule of Hitler and Stalin used various artistic forms to create atmosphere and strengthen power control.But the use of atmosphere to control the public is not the prerogative of totalitarian rule, it is also widespread in the commercial society.The premise of criticism is to first respect the daily aesthetic needs of the masses, while many aesthetic products which are demoted as "handicrafts" in elite culture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作者单位】: 卡塞尔大学;北京社科院;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文华;;新美学氛围中的中国艺术精神[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邓文华;;新美学语境下对杜威美学的再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王德胜;;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4 朱生坚;;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5 桂俊荣;;审美与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再思考[J];艺术百家;2008年01期

6 刘桃良;;“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观点的阐释与辨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王璇;;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美学“非功利”的冲击[J];大舞台(双月号);2008年02期

8 安佰鸿;李学萍;;浅议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渡性质[J];民族论坛;2010年12期

9 杨琦;;从“大视觉艺术”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可能[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李华林;刘敏;李天道;;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的陌生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家友;;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心理描述质性初探——中国传统美学在中西文化相碰撞初期何啻转向心理美学而未转向哲学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2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汝信;美学也应关心民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4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5 李希凡;一种新美学发展观的执着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7 钱竞;一位在左翼营垒中具有独立个性的美学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吴予敏;铮铮风骨论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王学海;中国美学原点的反思和建设[N];文艺报;2005年

10 师雅惠;蔡仪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傅瑶;“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杨也;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副面相[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俊杰;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D];河南大学;2011年

5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6 孙弋岚;席勒美学理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康雅雄;韦尔施美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麦振中;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彭邦松;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军;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探研[D];新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06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06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4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