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从“对象化”角度看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8-04-05 09:50

  本文选题:弗洛伊德 切入点:美学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摘要】:“对象化”是关涉到美的本质的核心范畴 ,这一范畴的发展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发展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对象化”这一角度透视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 :人的本质的现实对象化 ,即求偶、发泄性欲之不能实现 ,必须要找到弥补的办法 ,这就是在虚幻的对象化———做梦和游戏中实现利比多转移 ,从而消除压抑。而虚幻的对象化的现实化即升华 ,就是艺术和美的根源。我们欣赏艺术的原因 ,一是因为艺术中的人物形象是我们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是因为这种对象化所用的形式和技巧
[Abstract]:"Object" is related to the core category of the essence of beau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tegory of the understanding with the essence of the inseparable. This paper tries to perspective on Freud's aesthetics from the angle of "object": the reality of human nature, namely, courtship, vent sexual desire can not be realized. We must find a remedy that is illusory object realization -- dreaming and transfer of interest in the game, so as to eliminate the depress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imaginary objectification is the sublimation of art and beauty,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We appreciate the art of reasons, one is because the characters in art is the object of our nature the two is for this; because the object forms and skills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分类号】:B83-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红;《哈利·波特》现象与受众文化心理研究[J];当代电影;2005年03期

2 李支蕃;试议人生对完美与幸福的心理追求——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的一些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余逊涛;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弗洛伊德主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李亚旭;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三种解释方式[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肖向东;与文化同在——论钱钟书对中国现代学术之启示兼及钱氏文化性格[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6 杨晓林;集体无意识与文本阐释的互文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7 曾耀农;后现代影视话语膨胀与语言游戏[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期

8 张学忠,殷海卫;韩诗“以丑为美”新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9 霍然;论隋炀帝在隋唐诗风嬗变中的历史作用[J];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02期

10 唐祖敏;;屈原的忧患意识及其艺术表现[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3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4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5 李兵;易卜生心理现实主义剧作研究[D];中央戏剧学院;2005年

6 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徐晓东;镜中野兽的醒来——论电影“奇观”[D];浙江大学;2005年

8 王洪琛;荒诞的人——加缪文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沈金耀;鲁迅杂文诗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黄勇;道教笔记小说宗教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夫;西方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波;艺术欣赏中的审美偏差[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曾长姣;执著于人类心灵痛楚的书写——白先勇短篇小说创作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吴兰;选择·变异——论新感觉派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接受[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唐欣;在此岸与彼岸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程鲜彩;人格塑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郑州大学;2001年

7 陈贝加;性灵生命和语言符号[D];汕头大学;2002年

8 骆晓倩;苏轼黄州文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罗绂文;“东”突“西”奔:冯至早期诗歌中的信仰问题[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马宇飞;理想世界的建构与现代性的失落[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和丽;南树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解读[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8期

2 陆贵山;;异化与审美[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3 邱艳艳;张二艳;;论爱与美的相通性[J];考试周刊;2011年43期

4 李新亮;;论新时期高尔泰的美学追求[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曹晖;;自然美的拓展形态与人的主体性关系论析[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悦笛;;美与日常生活:一种现象学关联[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胡家祥;;谈谈真、善、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陆扬;;关于后现代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开国;;“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与美的根源问题[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6 祁志祥;;“自适其适”、“至乐无乐”——庄子美学新论[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7 李志宏;;美本质研究将怎样终结——为什么说“美是什么”是伪命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朱存明;;《手稿》与中国美学问题[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10 张伟;;类美学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黄力之;审美抗御“物欲症”[N];人民日报;2010年

2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3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曾繁仁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生态美学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丙泉;从快感到美感[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黎黎;礼文之美:《礼记》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道忠;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3 李芳;二维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D];南昌大学;2007年

4 刘业明;对美学中“实践”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宁;蒋孔阳美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曹岩;和谐与自由的统一[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8 黄颖;黑格尔自然美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陆赢赢;论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说”和“文艺伦理观”的接受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14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14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8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