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以美正心: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与儒家心性文化传统

发布时间:2018-04-06 21:09

  本文选题:审美功利主义 切入点:文化传统 出处:《文艺研究》2012年09期


【摘要】:"正心"为《大学》八条目之一,是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三纲领的中心环节,是儒家心性文化传统的主要命题和关键词。儒家正心道术,虽然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复杂的差异性内涵,但其基本走向是以德正心、由心主身并达到修齐治平的事功目的。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既是对康德、叔本华、尼采等西方时学的理论取法和话语吸纳,同时也是对儒家心性文化传统及其正心道术的传承和转化。儒家的心性之学,尤其是陆王心学,不仅构成中国现代美学吸纳西方时学的决定性的前理解结构,更是形成独具本土文化特色的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该思想即"以美正心",通过以情感为基本内核的感性启蒙来正国人之心,也就是改造国民性,从而完成"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事功目的。
[Abstract]:"Zhengxin" is one of the eight items of "University", which is the central link of realizing the three programs of "Mingde", "kinship with the people" and "stop at the end of goodness", and is the main proposition and key word of the tradition of Confucian heart-nature culture.Although Confucianism has complex and different connotation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s, the basic trend of Confucian orthodoxy is to be virtuous and upright, from heart to body, an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governing the whole.The thought of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 utilitarianism is not only the theoretical method and discourse absorption of Kant Schopenhauer Nietzsche and so on but also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 cultural tradition of heart and nature and its orthodoxy.Confucianism, especially Lu Wangxinology, not only constitutes the decisive pre-understanding structure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to absorb western time learning, but also forms the modern aesthetic utilitarianism thought with uniqu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This thought, that is to say, "correct the heart with beauty", through the emotional enlightenment of emotion as the basic core, is to transform the national character, thus accomplishing the purpose of "solving problems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means".
【作者单位】: 浙江科技学院语言文学院;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与儒家心性文化传统关系研究”(批准号:12BZW01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何亦聪;;周作人与晚明士人[J];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09期

2 杜卫;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传统[J];文艺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锋;;聊斋俚曲中的“人伦关系”剖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强昌文;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意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刘静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从冯友兰到张岱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张九海;;作为思维方式的科学发展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刘元青;;“质测即藏通几”说申论——兼论方以智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传华;;“岂得以舜之所以事瞽瞍者事君乎?”——论王船山对孝的伦理政治化的批判[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陈晓平;;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逻辑——从冯友兰中西逻辑观看逻辑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永东;;区域文化与20世纪中国小说的消长沉浮[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孙烨;;“天”与“神”——从宗教的根源比较中国与古希腊文明[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林炊利;;教化欲望~*的悲剧——李贽的教育话语抗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张静互;;孟子“礼”概念的三重含义——作为“门”、“心”、“人伦”的“礼”与其教育内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俞佳;;黄节与《鲍参军诗注》[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史晓宇;;浅议《论语》对党员干部素养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殷慧;朱熹礼学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彬;舞龙快乐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蒋晓艳;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杜卫;朱光潜前期美学的生命哲学意义[J];文史哲;2002年03期

2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J];文学评论;1999年01期

3 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J];文艺研究;197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阿宝;;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思想进程的两条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2 吴中杰;;开拓期的中国现代美学[J];学术月刊;1993年06期

3 杜卫;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传统[J];文艺研究;2003年01期

4 刘志一;如何评价王国维和蔡元培的美学理论?[J];学术论坛;1982年03期

5 吴予敏;试论中国美学的现代性理路[J];文艺研究;2000年01期

6 王一川;;物化年代的兴辞美学——生活论与中国现代美学Ⅱ[J];文艺争鸣;2011年01期

7 金大陆,黄志平;王国维、蔡元培与中国现代美学的缘起[J];中州学刊;1990年02期

8 杜卫;;简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4期

9 ;丛书推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金雅;聂振斌;;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金雅;;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传统及其当下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岩静;;文化传统与道德选择[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三卷)[C];1994年

4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莉如;;王国维与心理学[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7 陈宁宁;;尼采对王国维与陈铨的影响[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8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罗惠缙;;王国维“以诗补史”的诗学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蒋孔阳;;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现代美学[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国维:以美学接引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西峪;对文化传统要存一种敬重[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义乌发展的文化探源”课题组 执笔 林存阳;义乌传统文化发展的三大支柱[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王笛;大义该不该灭亲[N];南方周末;2008年

5 罗哲文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古建筑“流动”着文化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刘梦溪;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建[N];光明日报;2004年

7 蔡仲德;四论王国维的死因[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李伯勇;客家文化传统的现场描摹[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锦秀文 (江苏 市民);呼吁北京土话“申遗”折射的隐忧[N];华夏时报;2007年

10 安徽双轮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锦华;谈谈如何传承中华白酒文化传统[N];经理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2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王宏超;学科与思想:中国现代美学的起源[D];复旦大学;2008年

4 尹益洙;中国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6 岳晓英;论中国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D];复旦大学;2008年

7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黄苏瑾;中国动画剧作的民族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倚云;明清晋商文化传统、制度绩效与路径依赖[D];辽宁大学;2007年

10 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彬;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姜惠;关于武术流派形成因素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程指芬;内蒙古赤峰地勘院企业文化探讨[D];吉林大学;2006年

4 童皓;徜徉于出处之间[D];苏州大学;2005年

5 关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文化内涵及教学价值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邱晓亮;论中国书籍装帧艺术中的《易》学文化传统[D];北京印刷学院;2007年

7 杨梅;历史上中西设计文化的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叶刚;论近年来美俄两国矛盾的演变及其深层根源[D];新疆大学;2008年

9 冯建民;科举制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陶焘;法律变迁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18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18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4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