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人类学视野看生态美学的民族性问题
本文选题:现代人类学 + 生态美学 ; 参考:《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6期
【摘要】: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性普遍意义的当代文化课题,从现代人类学视角看去,其民族性有独特体现:(1)现代人类学对“人”的理解,偏于对“人”及其“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差异性的辨识和描述。这一立场,使得以人与世界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对象的生态美学的具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凸显出来。(2)生态美学的多样性突出表现为文化上的差异性。现代人类学认为人性身份的多样性,主要缘于文化模式的差异性。生态美学的构想惟有体现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才符合“审美生态”的真正意义。(3)生态美学文化品格的特殊性,最终落实为生态美学的民族性。这使得民族化的生态审美资源在现代社会获得了继承弘扬的可能。
[Abstract]:As a contemporary cultural subject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in the world, ecological aesthetics has a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anthropology) the understanding of "man" by modern anthropology.Partial to "person" and its "cultural identity" particularity, difference ident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This position makes the concrete and 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which takes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as the object, highlights the diversity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Modern anthropology believes that the diversity of human identity is mainly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models.The conception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can only embody the diversity of this culture, accord with the true meaning of "aesthetic ecology"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finally be put into practice as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This makes the nationalized ecological aesthetic resources in the modern society possible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2003年度重大项目(02JAZJD750.11—44009)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朱保成,孙哲;试论作为文化现象的足球在中国的传播[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2期
3 朱保成,孙哲;试论体育文化的传播机制[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4 马启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三次文化变革[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5 田友谊;教育研究:走向生活体验——马克斯·范梅南教育学研究方法论探微[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6 王鉴;教学论的表述危机与研究转型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7 陈业奎;;图书馆学专业学术评价的难点[J];图书与情报;2006年02期
8 张继平;;论“韦伯命题”视阈下的东北经济与文化[J];长白学刊;2006年06期
9 张玲;王玉琴;;论犹太教与犹太人、犹太历史的关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邓治文;论文化认同的机制与取向[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邓经武;;何其芳与“花间词”及其文化启示[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林文才;;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峥;;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归化和异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天锐;;浅议贵州民族文化[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5 罗道全;;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艰辛探索[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健;;明清江南士绅的祠祀观念:以苏松为中心的考察[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晓琼;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维吾尔象征词及其文化含义[D];新疆大学;2003年
7 胡位钧;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D];复旦大学;2003年
8 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秦海滢;明代山东教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周瑾;论藏区跳锅庄的社会功能[D];四川大学;2002年
3 陆春萍;失落的声音[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潘梅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D];暨南大学;2003年
5 党彩萍;高考前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人格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海荣;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7 樊改霞;多元文化中学生交往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郑茂;打在文明门面上的烙印:广告,,人类的乌托邦抑或灾难[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9 阚建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精神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10 毛丽芳;读图时代与符号消费[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欣复;论生态美学[J];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12期
2 李启军;;系统整体创新的生态美学[J];南方文坛;2005年06期
3 李西建;美学的生态学时代:问题与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赵丹丹;;浅析现代生态文明中的生态美学[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6期
5 ;简讯[J];哲学动态;2005年01期
6 曾繁仁;;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J];中国美术馆;2009年08期
7 吴绍全;生态美学——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平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董志刚;;虚假的美学——质疑生态美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04期
9 张冰;;生活论与生态美学——关于艺术的终结命题[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10 张fg;山水鸟鱼之乐的生态美学意义[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鹏周;;新中国六十年美学研究历史回顾[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5 郭昭第;;美学的学科困惑、根源及策略[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谷鹏飞;;中国美学的现代发生与当代困境[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繁仁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生态美学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3 安佰鸿 北京语言大学;生态美学会通中西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万莲子 王琼;中国生态美学的意蕴[N];文艺报;2005年
6 曾繁仁;生态美学在当代美学学科中的新突破[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啸;“意识到生态之美,是人类的第二次觉醒”[N];衢州日报;2011年
8 彭立勋;生态美学: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N];光明日报;2002年
9 刘成纪;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10 吴承笃 徐瑾琪 叶莎莎;西安:探讨人与环境关系[N];中国文化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2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5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超群;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玮;当前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哲学基础问题探索[D];延安大学;2010年
3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邓亚梅;希腊神话的生态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艳丽;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哲学基础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小云;平衡论生态美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邵丰;当代视域下的庄子生态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9 杨玉春;老子思想的生态美学解读及现代价值转换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10 朱艳雯;生态美学的哲学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3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7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