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翻译作品_《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许渊冲翻译理论的美学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江苏科技大学》 2012年
许渊冲翻译理论的美学阐释
雷飞
【摘要】:许渊冲是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他不仅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翻译实践,翻译了大量的中国经典古诗词,传播了中国文化,而且还在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与此同时,,许渊冲又堪称中国近代翻译领域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针对他的学说国内大致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方高度赞扬、充分肯定,另一方则提出质疑甚至加以批判。“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从根本上动摇了以“信”为本的中国传统翻译理论,针对文学翻译的本质提出了求“美”的艺术追求,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目前翻译界对许氏译论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得我们非常有必要也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公正、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 传统的翻译理论和美学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翻译和美学的结合都是一种历史必然。借鉴美学思想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融合美学思想在西方翻译史上是并不鲜见的,而在中国翻译史上,中国历代的翻译家们都从未放弃过对美的执着追求。美学的核心在于美,创造美的过程,以及达到实现并欣赏美的目标。从以上意义来讲,翻译和美学的结合一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所以,从美学角度对许氏译论进行阐释无疑是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鼓励人们将对许氏译论的评价、批评都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本文拟从美学角度对许氏译论中“三美”论、“创造”论、“竞赛”论和“三之”等核心概念进行美学阐释。 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是真正的艺术。如果美是艺术的自然属性,如果一件作品是因为有了美才有艺术性,那么文学翻译一定要尽力表现原文的美。换句话说,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就是对原文“三美”(意美、音美、形美)的传达。美学上,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谐。许氏“三美”也正是强调意美(内容)与音美、形美(形式)的和谐统一。 美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是对自然的摹仿,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美的客观性在于对自然的忠实反映,美的主观性在于人的创造。许渊冲认为,对文学翻译来说,译者(主体性)与原文(客体性)之间的差异就要求在翻译时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创造。如此一来,就能以所创补翻译之所失,也才有可能超越看似不可逾越的对原文的“忠实”。许氏的“创造”论不仅不是对原文意义上的背离,反而以保持原文的艺术美为目的,以译者所创补翻译所失。 虽然世界艺术的审美具有普遍的共同性,但是审美趣味会因为生活习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审美心理和情感的不同而有地域性或者民族性的差异。但是,审美是一种有关欣赏者发现与创造的心理活动,而且再创造是包括文学翻译在内的审美活动的高级阶段。许氏认为竞赛对译者来说更多的是义务而不是可选项。翻译中两种文化的融合有赖于二者的竞争,竞争的目的为了创造出最好的译作。许氏“竞赛”论看似对以“信”为本的中国传统译论的背离,实则对“忠实”的无限追求。 此外,艺术通过表达唤醒情感、达到审美快感,而创造主体的情感表达意在唤醒欣赏主体同样的情感以及审美快感。美的普遍共同性保证了艺术唤起人们同情、共鸣的前提。许氏“三之”论认为文学翻译不仅要让读者知之、好之更要让读者乐之,第一次在历史上把读者的审美快感纳入了中国传统译论的体系之中。 总之,对许氏译论从美学角度进行阐释能将理解全面化、深刻化。反过来说,许氏译论有着非常坚实的美学基础。“三美”论和“创造论”建立在其对翻译的艺术性和美的二元性的基础上;由于美的相对性,在翻译艺术中原文译文、原作者译者等必须进行一定的竞赛;最后,由于读者在欣赏译作时审美快感的存在,译者在翻译时永远不应该忽视读者的因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英凯;“形美”、“音美”杂议——与许渊冲教授商榷[J];外语学刊;1982年03期
2 许渊冲;谈李商隐诗的英译[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3 张海源;认识论与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J];人文杂志;1995年02期
4 杨自俭;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5 刘季春;扬起创造的风帆——许渊冲学术思想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6 吴文安;试论翻译与美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5期
7 刘重德;介绍伊恩·F.芬雷的译论——兼评所谓“翻译超越论”[J];上海科技翻译;1998年01期
8 周来祥;;再论美是和谐[J];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01期
9 许渊冲;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再谈发挥译文语言优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6期
10 桂乾元;“翻译超越论”评析──兼论翻译创造[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文军;冯丹丹;;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3 方灿;翻译批评:从印象到科学——浅谈翻译批评的科学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4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方向红;;命意宏博 气贯一篇——论司马相如辞赋的气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钟文华;;论审丑意识在钟馗形象中的体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7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8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9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10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涛;;科技译文的审美标准[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祁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及路径创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洁;赛、沙《水浒传》英译本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4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栾庆伟;论武术套路的表演艺术[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渊冲;;译家之言[J];出版广角;1996年06期
2 许渊冲;谈翻译理论的研究──杨振宁给我的启发[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3 许渊冲;再创作与翻译风格[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4 赵辛而;从两部英译古诗集看近年来古诗英译之趋势[J];外语学刊;1986年04期
5 刘英凯;许渊冲教授“音美”理论与实践质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6 林同端;译诗的一些体会[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0年01期
7 江枫;译诗,应该力求形神皆似——《雪莱诗选》译后追记[J];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02期
8 赵毅衡;关于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影响的几点刍议[J];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4期
9 许渊冲;谈重译──兼评许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06期
10 许渊冲;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再谈发挥译文语言优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杰;;钱钟书翻译理论探秘[J];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朱明海;;化俗为雅、化雅为俗——许渊冲英译《西厢记》赏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年03期
3 黄萍;;从翻译中发现美——浅谈许渊冲教授古诗英译“三美”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10期
4 刘安军;;从《大风歌》的翻译看许渊冲的三美论[J];琼州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张进;;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英译比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0期
6 张孜婷;;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在李清照词的英译中的再现(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7期
7 陈彦;;“联大人”你将站在哪一边?[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6期
8 郑莉;;许渊冲的文学翻译思想研究[J];语文学刊;2008年23期
9 闫培瑜;;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比读——以许渊冲与庞德诗歌翻译为例[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12期
10 殷航;;译中探“美”——许渊冲英译唐诗《将进酒》赏析[J];海外英语;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岩;;许渊冲古诗英译的艺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郦青;;论韵体译诗之可行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管筱明;;从出版角度看译者的责任与译本的市场定位[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4 李玉良;;《诗经》翻译的两大难题[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允;;从文体特征的对比分析评《上邪》的英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萍;;毛泽东诗词与语义模糊数字的翻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吉灵娟;;论文化翻译与文学翻译的意境传达[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曾惟民;;永恒的缺失之美——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汉译法的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应云;唐建初;;汉语格律诗英译方法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高璐夷;;从读者反映论见英译《西厢记》中的文化因素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渊冲;[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高民;[N];光明日报;2004年
3 李菡;[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4 许钧;[N];文汇报;2006年
5 吴学昭;[N];南方周末;2010年
6 秋叶;[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吴岳添;[N];南方周末;2004年
8 朱曼华;[N];中国信息报;2001年
9 余斌;[N];中国艺术报;2005年
10 叶之青 杨咏梅;[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明海;许渊冲翻译研究:翻译审美批评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贾卉;符号意义再现:杜甫诗英译比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禹一奇;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交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杨全红;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庄刚琴;由否定性到不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吴珺如;论词之意境及其在翻译中的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陈奇敏;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刘建刚;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王明树;“主观化对等”对原语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洋;许渊冲与庞德中诗英译思想与成就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钱雅欣;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晶;从许渊冲翻译美学视角看李清照词的英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索彦英;基于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探讨许渊冲英译唐诗的审美再现[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钱晨;从许渊冲的诗歌翻译论译者主观性[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6 祝琳;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韩昆;论许渊冲的翻译美学思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聂韶峰;从译者的主体性看许渊冲唐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肖琳;论许渊冲唐诗翻译中的主体性发挥[D];重庆大学;2008年
10 宁济沅;论许渊冲古诗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彰显[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许渊冲翻译理论的美学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1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