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美学”的苏联缘起与本土变异——李泽厚“客观社会说”与苏联“社会派”美学的比较阅读
本文选题:“美学大讨论” + “客观社会说” ; 参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摘要】: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发端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所倡导的“客观社会说”,它既是在本土语境中对黄药眠“生活实践论”美学以及革命文艺传统中毛泽东“实践论”思想的继承发扬,更是在“以苏联为师”的外部语境下对“社会派”美学的话语移植。但在萌发后的理论发展走向上,却发生了偏离与变异:与苏联“社会派”美学逐渐冲破认识论防线而纵深走向价值论不同——中国“实践美学”受本土意识形态钳制始终无法摆脱认识论模式,还在“客观存在”的路线上裹足不前,这种路径偏离所致的“主体性”缺失,直至“新启蒙”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美学的补接、吸纳与改造才得以弥补。这也正意味着“实践美学”除原点上受“苏联模式”渗透影响外,其理论发展与建构方向上的不同格局与本土追求。
[Abstract]: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represented by Li Zehou, originated from the "objective social theory" advocated during the "aesthetic discussion" period in the 1950s and 1960s. It i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ang Yaomian's "life practice theory" aesthetics in the local context and Mao Zedong's "practice theory" thought in the revolutionary literary tradition, but also the transplantation of the "social school" aesthetics in the external context of "taking the Soviet Union as the teacher". But in the direction of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fter germination, However, deviations and variations have taken place: with the Soviet "social school" aesthetics gradually breaking through the epistemological line of defense and moving in depth to the axiology, China's "practical aesthetics" has always been unable to get rid of the epistemological model under the control of local ideology. In the line of "objective existence", this kind of path deviates from the lack of "subjectivity", and only through the complement of western aesthetics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lightenment" can we make up for it. This also means that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influenced by the "Soviet model" in the origin, and the different patterns and local pursuit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室;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陈士部;;实践美学的新变:新实践美学与实践存在论美学——兼论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中国化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张黔;;实践美学的现象学维度[A];东方丛刊(2002年第2辑 总第四十辑)[C];2002年
4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林朝霞;;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困境——评朱立元《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薛富兴;;李泽厚前期实践美学的基本理路[A];东方丛刊(2002年第4辑 总第四十二辑)[C];2002年
7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8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汪济生;;动物是否在自然面前永远被动和无能——评蒋孔阳及实践美学派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动物观[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彭公亮;内在视域的“实践美学”新构建[N];文艺报;2008年
2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李志宏;在“美的事物”中寻找“美”如同水中捞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2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丽;实践美学论争的历史考察及其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4 周敏;马克思实践观视阈下中国当代实践美学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5 黎祥伦;论审美超越的价值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7 刘业明;对美学中“实践”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杜晓沫;当代中国审美发生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16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16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