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符号与意象的投射——史学现代化的精神契机与主体内蕴
本文选题:历史学 + 现代史学 ; 参考:《学习与探索》1992年01期
【摘要】:正 自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卡西尔的“符号论”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问世以来,当代文化哲学走向深广的主体性世界,并赋予各人文学科以更加丰富多样的意义。历史学作为人类观照自身往昔历程的符号活动,应当着重透过符号层来把握什么内涵?史学家的主体性又如何在其中合情合理地得到体现?历史的主体意义或变革动力又在何处?本文将根据经典作家的有关论断并结合现代史学的“意象分析”理论,对上述问题作以探讨。
[Abstract]:Since Husserl's phenomenology, Cassier's symbolism and Gadamer's hermeneutics, contemporary cultural philosophy has moved towards a deep and broad world of subjectivity and endowed various humanities with more diverse meanings. History, as a symbolic activity for human beings to observe their own past, should focus on grasping the connotation through the symbolic layer. How can the subjectivity of historians be properly reflected in it? Where is the main meaning of history or the motive force of chang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abov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writers' theories and the theory of image analysis in modern historiography.
【作者单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山西省历史学会举行一九八○年年会[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鸿生;;广东历史学会举行明清经济史研究座谈会[J];学术研究;1980年01期
3 沫兰;山东历史学会年会讨论义和团运动问题[J];东岳论丛;1981年01期
4 赖长扬;;司马迁历史学形成的基础和它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J];史学史研究;1981年04期
5 ;苏州历史学会成立[J];江苏社会科学;1981年04期
6 闻立鼎;;交流经验,促进地方史志编修工作——苏州历史学会召开会员大会传达全国地方史志会议精神交流各地史修志工作经验[J];江苏社会科学;1981年13期
7 毅楠;吉林省一九八二年历史学年会在我院召开[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8 罗荣渠;当前美国历史学的状况和动向[J];世界历史;1982年05期
9 尹达;关于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在郑州大学历史系的学术报告[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10 葛懋春;论史论结合中的几个问题[J];文史哲;198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原宗子;;在日本的中国环境史研究[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2 宋蜀华;;中国的民族学研究必须和历史学紧密结合[A];民族学研究第一辑——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0年
3 谢肇华;;三点想法[A];民族学研究第九辑[C];1990年
4 冯恩学;;金代长城的战争观[A];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5 刘建华;;关于长城调查研究的若干问题[A];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6 彭曦;;十年来考察与研究长城的主要发现与思考[A];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7 吴家林;;李大钊史学思想新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8 夏晓明;;试论李大钊的史学观[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9 谷方;;冯友兰的历史观与中国哲学史研究[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10 蔡伯铭;;吕才与因明[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春生;关于历史与考古研究的结合[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包茂宏;20世纪国际非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0年
3 刘鸿武;历史学[N];光明日报;2000年
4 周有光;怀念林汉达先生[N];光明日报;2000年
5 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N];光明日报;2000年
6 虞和平;再谈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N];光明日报;2000年
7 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N];光明日报;2000年
8 于沛;二十世纪西方史学及史学名著[N];光明日报;2000年
9 蔡志祥 程美宝;海外学者的“华南研究”[N];光明日报;2000年
10 张海鹏;一个战士学者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N];人民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叶青;“文革”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卜奇文;清代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王合群;浙江“二五减租”研究(1927—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李坚;上海的宁波人研究(1843-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满海;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条件——政治人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新尝试[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蒋国河;当代农村宗族谱研究:以赣南闽西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肖方峥;马来西亚华文报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姜爱智;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可云;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王海涛;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八十年代历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8 刘丽华;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胜波;新蔡葛陵楚墓竹简文字编[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冯杰;论陈翰笙的农村经济思想[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17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17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