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当代女性审美异化探析

发布时间:2018-05-10 13:28

  本文选题:媒介文化 + 女性审美 ; 参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审美出现向传统回归,而由于媒介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进入消费时代,这种女性审美观念的异化带来的影响也更为广泛。文章以为,重建平等的性别审美观念,必须协调、平衡现实存在的各种冲突,建立平等的性别审美关系的媒介环境,对现代女性形象进行准确定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Abstract]:After 1990s, the female aesthetic appeared to return to the tradition, and because of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culture and the society entering the consumption era, the alienation of this female aesthetic concept brought more extensive influence. The article hold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coordinate and balance all kinds of conflicts existing in reality, to establish the media environment of equal gender aesthetic relationship and to locate the modern female image accurately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equal concept of gender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童芍素,胡晓芸;正视现实 正确评价 正面引导——中国大陆广告传播与女性问题的相关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3期

2 蔡骐,黄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3 张鸣;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主体性的缺失[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4 段京肃;社会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杨新敏,荀洁;95世妇会后女性与传媒研究述评[J];现代传播;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皓;当代文学媒体化生存论略[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2 杜敏;论受众对编辑传播的影响[J];编辑学报;2003年01期

3 徐佳丽;;漂泊的红颜:谁在为我们说话?——关于报纸媒体对打工妹生存状态报道的分析[J];今传媒;2007年04期

4 赵伟东;论广告传播的三种策略[J];商业研究;2005年12期

5 程世波;;批评理论的空间转向——论戴维·哈维对空间问题的探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张鑫;大众传播功能研究新论[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罗婕;足球女记者成为另类风景——论女性传播者在十强赛报道中的角色错位现象[J];当代传播;2002年01期

8 胡年春;技术和工具—新环境的创造者——麦克卢汉媒介文化研究新论[J];当代传播;2002年05期

9 姚君喜;;我国当代社会的传播分化[J];当代传播;2006年02期

10 陈燕华;;“使用与满足”理论与科学的受众研究取向[J];东南传播;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韦路;严燕蓉;;媒介:讯息还是权力?——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再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张翼;;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陈佳;;从Google看网络全球化传播的实质[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殷晓蓉;;传播学思想的“激情”演进——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李红涛;;强势与弱势分割——信息传播资源分配结构的动态观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姜德锋;;新闻报道 也应强调“程序正义”[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8 刘鸿英;;媒介全球化中的文化传播:中国广告的理解与偏见[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张茜茜;;沉默的天使——论大众媒体中医务人员话语权的缺失[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庄永成;;我国工业设计急需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3 余新培;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4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胜利;关中区域现代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韩鸿;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周泉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晋升;论传媒引导和受众参与的意识互动[D];暨南大学;2000年

2 马守敏;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岐视[D];郑州大学;2000年

3 刘梅;传播的责任与负责任的传播[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仝冠军;中国古代编辑生存状况研究及其理论分析[D];河南大学;2002年

5 付勇;从小说到电视剧[D];暨南大学;2003年

6 胡卫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7 韩素华;网络环境下大众科技传播受众行为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03年

8 毛丽芳;读图时代与符号消费[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9 邵雯艳;在功利与唯美之间——传播视野中的纪录片选题[D];苏州大学;2003年

10 纪海虹;互联网交互与公共空间[D];清华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菁;从话语角度透视女性报道[J];当代传播;2002年04期

2 献文;论田汉电影中的女性崇拜[J];电影艺术;2002年06期

3 黄会林;生命体验与生命感悟 论八十年代中国女性电影导演的艺术追求[J];电影艺术;2003年02期

4 童芍素,胡晓芸;正视现实 正确评价 正面引导——中国大陆广告传播与女性问题的相关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3期

5 汪洋,王义桅;妇女问题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6 俞虹;当代社会阶层变迁与电视传播价值取向[J];现代传播;2002年06期

7 蔡敏;传媒话语生产与控制[J];现代传播;2002年06期

8 林林,张玉川;女性报道者的角色嬗变——从凤凰卫视伊拉克战争报道谈起[J];现代传播;2003年03期

9 贾亦凡;“半边天”名副其实乎?──上海市女新闻工作者现状抽样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1年11期

10 俞圆;通过报刊透视婚恋中的中国女性形象[J];新闻记者;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颖;亲密关系视角下的女性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品品;媒介文化与审美记忆[D];暨南大学;2012年

2 詹道勇;“看”与“炫”的快舞[D];安徽大学;2010年

3 申姣姣;图像时代审美真实性的反思[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69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69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e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