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与美之深层关系解析
本文选题:审美 + 身体美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3期
【摘要】:从尼采的"身体一元论"高度看,美并非黑格尔所谓的"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或常人认为的客观现象,而是身体的体验、领悟、感受、展示、表演和创造;是身体愉悦和快感的流泻。身体乃万美之源,不只是许多至真至美的艺术品出自身体和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而且最优秀的公众身体也是审美的标尺。因此人之身体既是审美主体也是审美对象。正是基于身体的审视美、判断美和制造美的实践和功能,人类才创造出光辉灿烂的艺术史,从中升华出生活美、身体美、欲望美和心灵美;并不断地在审美观上创生新感性,引发新革命,形成新潮流,从不毛之地中唤出鲜花盛开的春天,以满足常驻不衰的审美要求和冲动。
[Abstract]:From Nietzsche's "body monism", beauty is not what Hegel calls "the perceptual manifestation of the idea", or the objective phenomenon considered by ordinary people, but the experience, comprehension, feeling, display, performance and creation of the body. It is the flow of pleasure and pleasure. The body is the source of all beauty, not only many of the most beautiful works of art come from the body and colorful life experience, but also the best public body is aesthetic yardstick. Therefore, the human body is not only the aesthetic subject but also the aesthetic object. It is on the basis of the body's examination of beauty, the practice and function of judging beauty and making beauty that human beings create a splendid history of art from which they sublimate the beauty of life, body, desire and soul, and constantly create new sensibility in aesthetic sense. A new revolution is initiated, a new trend is formed, and the spring of blooming flowers is called out from barren land to satisfy the permanent aesthetic demand and impuls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X018)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金项目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田益琳;;论王安忆作品中的悲剧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5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6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7 吴亚平;;论自然的属性及环境法的理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8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胡沛萍;;身体写作:从追求解放到走向堕落——当代文学中“身体写作”的嬗变[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10 丁润生;;试论顺应自然超越时空的无元思维模式——兼谈无元思维模式与灵感思维的对比[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7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陈哲;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镜如;论毛泽东美学思想[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2 张凌云;从审美探讨美的本质——德国古典美学学习札记[J];中州学刊;1988年04期
3 杨立元;审美心理结构的探求[J];新东方;1998年04期
4 韩佳卫,赵涛;梦与审美[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王苏君;论审美的中介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吴文水;谈谈生活中的非审美现象[J];美与时代;2003年04期
7 杨春时;;实践乌托邦再批判——答张玉能先生[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吴华山;;“意会必可言传”,言传在于意会——就《审美三说》与王亚平先生商榷[J];中华诗词;2010年08期
9 王畅;论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关系[J];河北学刊;1986年04期
10 刘晓波;;我看审美[J];文艺争鸣;198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3 罗新宇;;美的社会学定位——对美的历史起源的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朝元;;关于城市建设中生态审美问题的思考[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朱青君;;《体验经济时代的审美快乐》[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道一;;和谐社会对美学的呼唤[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8 张道一;;和谐社会对美学的呼唤[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9 查常平;;作为意性文化的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2 童庆炳;美在关系中[N];人民日报;2005年
3 张静;审美:换一种心态[N];安徽经济报;2004年
4 陈遵沂;境界向往中的哲思与审美[N];人民日报;2004年
5 肖世敏;关于《审美疲劳》与美学研究问题[N];文艺报;2004年
6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陕西师大文学院 李西建;消费时代的审美[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代丽丹;中国化的审美与基督教[N];中国民族报;2002年
9 陈遵沂;哲学式沉思与审美式沉思的相通相融[N];光明日报;2002年
10 赵涛;大境界有大智慧:审美视域中的科学[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4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5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6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7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9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彭玲;“仁”的存在论意义及其美学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4 何军民;审美和艺术的自由[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何池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前瞻[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燕;审美与启蒙的双重变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8 郭永红;论美与生命[D];郑州大学;2000年
9 方国武;《淮南子》审美理想论[D];安徽大学;2002年
10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73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73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