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现代性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发布时间:2018-05-11 19:31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美学 + 现代性 ; 参考:《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摘要】:本文认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对从现代性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不够。现代化进程在文明正值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负值效应。这一双向逆反的趋势,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认同历史现代性,因为它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确立人的实践主体性、促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形成文艺学科的审美独立等;同时,他们也对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如人文精神失落、人的异化、自然生态失衡、唯科学主义思潮等,提出质疑与批判。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危机,马克思、恩格斯寻求各种解决途径,在美学方面,他们肯定善恶相生推进历史,重视审美、文化这一特殊的批判、重构的力量,标举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融和统一为终极的美的境界。
[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domestic Marxist research circles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Marxist aesthe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positive growth of civilization, but also brought negative value effect. This two-way reverse trend, at the same time in Marxist aesthetics. Marx and Engels identify with historical modernity because it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establishes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practice, promotes the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forms the aesthetic independen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y also question and criticiz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modernity, such as the loss of humanistic spirit,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beings, the imbalance of natural ecology, and the trend of scientism. To the crisis brought by modernity, Marx and Engels seek various ways to solve it. In aesthetics, they affirm that good and evil go hand in hand with each other to advance histor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pecial force of criticism and re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s and culture.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ism and naturalism is regarded as the ultimate realm of beauty.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红;王国坛;;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契合[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高国希;;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晏辉;;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传统伦理的现代境遇[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4 戴烽;;家文化惯习与公共文明参与[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刘建荣;;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陈进华;;中韩未成年人公民教育比较研究[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朱金瑞;全荣花;;企业安全发展的伦理意蕴[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春萍;叶幸男;;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经济发展[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李晓霞;中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刚;;培育人文精神——中国当代哲学的使命[J];兰州学刊;2006年11期

2 周礼红;;90年代乡土小说三种成因探索[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周礼红;;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多元化成因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周礼红;;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多元化成因探索[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邹贤敏;;马克思与西方美学——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札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王建美;祝远德;;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逻辑起点及体系变迁[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杨宾;;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专访(14) 由“史”入“思”:探索科学时代的人文精神——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J];前线;2007年10期

8 吴励生;叶勤;;亵渎神圣——关于《守护神圣的写作》的批判[J];滇池;1999年12期

9 畅广元;从学理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说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苏志宏;;建设和谐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福华;;人文精神在住院处工作中的应用[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任向阳;;人文精神——知识经济的营养液[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孙冬梅;;现代医院管理要提倡人文精神[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徐军;朱永康;张勇志;陈柏松;;试论人文精神与图书馆[A];图书馆与人文精神——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姚昆田;;五缘文化与中华传统人文精神[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兆德;;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的一点思考[A];发展篇——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十辑[C];2004年

7 郭讲用;肖焕禹;;体育传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弘扬[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王世谊;;科学发展观与人文精神的提升[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亮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精神渗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10 胡高荣;王毅;;弘扬人文精神,深化写作教学改革[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信银行大连分行职工 辽宁大连 王景峰;厚积薄发 融会贯通[N];桂林日报;2007年

2 本版编辑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沈凤姣 牡丹江医学院 薛宁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赵旭 牡丹江师范学院 高鹏超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李懿娴 牡丹江市委宣传部 陈再重;铸就精气神[N];牡丹江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辛闻;让人文精神渗入人们的心灵[N];天水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陈明;用人文精神塑造独特的城市品格[N];中国建设报;2003年

5 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打造“软实力” 化为“精气神”[N];重庆日报;2006年

6 邵康庆;重庆人文精神与图书馆[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记者 谢小芬;“桂林人文精神解读”网上论坛“开谈”[N];桂林日报;2007年

8 金涌邋滕礼 刘伟 罗雪燕 邱晶晶;让人文精神成为深圳独特气质[N];深圳特区报;2007年

9 张同吾;走向人文精神的高地[N];文艺报;2006年

10 记者 王坤宁;《圣土不老》讴歌边关人文精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瑛;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D];重庆大学;2004年

2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姜红;现代中国新闻学科建构与学术思想中的科学主义(1918-1949)[D];复旦大学;2006年

4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韩冷;现代性内涵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马长山;现代性与私法文化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蒋炜;现代性的社会控制图式转换[D];吉林大学;2005年

8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雪松;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D];黑龙江大学;2005年

10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大贺;共鸣与歧异[D];吉林大学;2006年

2 邵建明;论消费时代下中国当代写实油画中的人文关怀[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胡慧华;价值理性的重建及其当代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曹文;人文精神与教师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慧;九十年代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在理路及具体呈现[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锦玲;现代人文精神的文化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颜廷凤;人文精神与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邰哈斯其木格;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D];内蒙古大学;2005年

9 唐超;关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问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朱琳;历史教学改革中的人文精神[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75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75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3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