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美学体系的三重矛盾
本文选题:实践美学 + 李泽厚 ; 参考:《学术月刊》1999年08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李伟;试论康德美学的“判断在先”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史耀疆;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波;儒学与未来科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4 王迅;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述评[D];苏州大学;2001年
5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张彭松;总体性与历史的终极关切——对青年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文记;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红专;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尺度的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奎清;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维方式[D];郑州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谦;;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的哲学内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4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5 周文杰;;马克思美学的当代中国形态:游戏美学[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陈德献;;理性与超越:李泽厚美学视阈中的儒道互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夏中义;;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人物表[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8 叶通贤;;封孝伦美学思想探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栗永清;;朱立元先生学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10 徐晓风;李丹;;实践存在论美学与人本主义[J];美苑;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5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5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王怀义;评“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N];文艺报;2009年
7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8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张冰;充分发挥美学作用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李希凡;一种新美学发展观的执着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2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3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5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7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8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2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6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84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84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