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关于人生论美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5-19 20:15

  本文选题:艺术学理论体系 + 人生论美学 ; 参考:《艺术百家》2017年04期


【摘要】:近十余年来,以金雅教授为领军人物的学术团队锲而不舍地高举起"人生论美学"的旗帜,可谓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成果累累,已成气候。笔者是"人生论美学"的赞成者、信奉者。理由如次:第一,"人生论美学"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第二,"人生论美学"昭示了中华传统美学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条正确路径。第三,"人生论美学"紧扣"人生",即以人为本、以人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因而具有强大坚实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用武之地,前途未有限量。第四,"人生论美学"为创建中国现当代美学美育理论和话语体系、创建中国美学学派,开通了一条充满希望和生气的大道。
[Abstract]: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academic team of Professor Jin Ya has held up the banner of "life theory aesthetics" with perseverance and perseverance. It can be described as a high cry, a gathering of people, tired achievements and a climate. The author is an advocate of "aesthetics of life". The reason is as follows: first, "life theory aesthetics" inherits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Second, the "aesthetics of life" shows the correct path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to achiev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hird, "life theory aesthetics" is closely linked to "life", that is, people oriented, and the aesthetic research of life as the object of life, to guide and serve the people, to serve the people and to serve the socialist direction. With a strong and strong research object and service object, there is a broad research space and use, the future is not limited. Fourth, "life theory aesthetics" for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aesthetic theory and discourse system,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school, opened a full of hope and anger.
【作者单位】: 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元者;美的探寻与人生觉醒──蒋孔阳人生论美学思想述评[J];文学评论;1999年01期

2 韩伟;;皮朝纲的美学历程及其禅学转向——兼评皮朝纲新作“禅宗美学三书”[J];阅江学刊;2014年01期

3 ;20世纪中国美学之回顾与反思[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02期

4 王德胜;清理与转换:本土学术资源与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J];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5 ;中国美学的思维取向[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6 汝信;新世与中国美学 21世纪中国美学的使命[J];学术月刊;2002年05期

7 胡家祥;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胡家祥;高扬理想 体现自由——中国美学“志”范畴的现代阐释[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6期

9 ;20世纪中国美学的最大缺失[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10 高建平;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建构中国美学[J];哲学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胡家祥;;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学术问题[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薛富兴;;中国美学深化的三个问题[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德胜;;走过世纪:中国美学的过去与现在——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及当前研究问题的几点思考[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8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建平;中国美学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郝欣;中国美学面临现代转型 迎来新一轮研究热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美学家 叶朗;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6 刘成纪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世界美学视野下的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汤拥华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美学强调“原创性努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朱志荣;中国美学的本体诠释[N];中华读书报;2012年

9 朱志荣;中国美学的理论创新[N];文艺报;2013年

10 祝东力 章启群 王锦民;中国美学的省思[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熊鑫;论王国维的人生论美学观[D];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

2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3 宋潇婧;中国美学精髓[D];安徽大学;2007年

4 郑海瑛;中国美学现代性转换个案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闫峰;古雅在中国美学上的位置[D];暨南大学;2012年

6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7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闫金平;中国美学“神”范畴的人类文化学释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11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11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d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