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花卉、花卉美和花卉文化
本文选题:花卉 + 花木 ; 参考:《阅江学刊》2015年01期
【摘要】:花卉是所有观赏植物的通称,所指以观花植物为主。同样的意义,古人多称"花木",民国以来改用"花卉"一词为主。花卉美分为"色"、"香"、"姿"、"韵"四个方面的说法不够全面,花卉美应该包括"形色美"、"风韵美"、"情意美"三大方面。"形色美"分色彩、气味、形态、习性四个方面,是花卉生物形象的具体元素。"风韵美"是花卉植物有机整体或主要部分体现的个性风采和本质特征,而"情意美"则是人的情感、志趣等主观内容的渗透和寄托,具体又有情感、志趣和意义三种内容。花卉文化以花卉的审美活动为核心,其丰富的现象可以大致分为资源技术、欣赏认识、社会应用、文学艺术四大方面。花卉文化的研究应从这四个方面全面展开,争取理科与文科,总论与各论,广度与深度,文化志、文化史与"文化性"研究的协同推进和有机结合。
[Abstract]:Flower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all ornamental plants, which refers to the flower-viewing plants. The same meaning, the ancients called "flowers",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use the word "flowers". The four aspects of "color", "fragrance", "posture" and "rhyme" are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 Flower beauty should include three aspects: "form beauty", "charm beauty" and "emotion beauty". " The beauty of form and color is the specific element of the biological image of flowers, which is divided into four aspects: color, smell, form and habit. "Beauty of charm" is the personality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organic whole or main part of flowers and plants, while "beauty of emotion" is the infiltration and sustenance of subjective content, such as human emotion and interest, and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contents: emotion, interest and meaning. Flower culture takes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flowers as the core, and its rich phenomen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aspects: resource technology, appreciation and understanding, social application and literature and art. The study of flower culture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se four aspects in an all-round way, and strive for the coordinated promotion and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liberal arts, general theory and various theories, breadth and depth, cultural chronicles, cultural history and "cultural nature" research.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分类号】:B8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洋洋;王确;;花与北宋审美文化——以欧阳修为考察中心[J];文艺评论;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子凡;中国古代菊花谱录的园艺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王颖;中国古代文学松柏题材与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玲玲;张启翔;;报春花属植物资源与引种栽培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2 罗杰,谢宜勤,陈峰;不同剂量抗旱剂对鸡冠花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3期
3 袁留斌;一品红栽培管理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4期
4 杜灵娟;;蜡梅品种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3期
5 马济民;王迪;;水培花卉栽培管理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7期
6 陈海妹;;绿翅绢野螟的为害及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21期
7 刘仁坤;;报春花嫩叶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5期
8 关传友;皖西大别山区野生草本观赏植物资源的分类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9 杨承清;桂花在园林中的配置[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8期
10 王清羿,张金云;高档盆栽百合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希;夏伯顺;王彩云;;菊花杂种一代的花色、瓣型及花型遗传特性的初步探讨[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2 经秀勇;;浅谈公园绿地冷季型草坪草的景观效果评价及养护管理[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3 罗玲玲;;创意产业兴起的条件及其思考[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刘建福;;不同气候条件下红千层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原雅玲;张延龙;;我国朱顶红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A];中国园艺学会球根花卉分会2008年会暨球根花卉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邢震;刘灏;张启翔;;西藏特有野生观赏植物宽裂掌叶报春的生境调查[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C];2009年
7 姬常平;吴多;徐婷;王金刚;;酢浆草属植物资源及其应用的初探[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C];2009年
8 邢大洲;吴沙沙;刁义维;吕英民;;百合品种及部分野生种杂交亲和性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C];2009年
9 赵西宁;王文和;郝培;;百合6个品种的染色体核型分析[A];2010中国球根花卉年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10 邢震;刘灏;张启翔;次片;;色季拉山柳兰属及花楸属观赏植物资源调查[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丽;湖南南天竹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鞠志新;东北地区牡丹生态适应性及抗寒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梁智勋;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刘秀丽;中国玉兰种质资源调查及亲缘关系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汤访评;菊属与四个近缘属植物远缘杂交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孔德政;荷花的民族植物学及河南地区品种资源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谷莉;宋辽夏金装饰纹样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唐前瑞;红j的疽糯嘌约捌湟渡浠纳砩芯縖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9 周武忠;理想家园[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10 郑丽;根癌农杆菌介导SAG_(12)-ipt和3DN-iaaL基因转化切花菊及抗早衰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思兰,王文奎,黄家平;菊属系统学及菊花起源的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2 市川桃子;蒋寅;;中唐诗在唐诗之流中的位置(下)——由樱桃描写的方式来分析[J];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05期
3 舒迎澜;;宋代苏杭的园林与花卉栽培[J];古今农业;1989年01期
4 舒迎澜;;古代莲的品种演变[J];古今农业;1990年01期
5 舒迎澜;;芍药史研究[J];古今农业;1991年02期
6 舒迎澜;;栽培菊的类群和品种演变[J];古今农业;1993年03期
7 陈冬生;明代以来曹州牡丹栽培发展史考述[J];古今农业;1998年04期
8 陈平平;论元代耶律铸牡丹园艺实践与著述的科学成就[J];古今农业;2005年02期
9 关福临;共和国国树应是松树[J];国土绿化;1995年04期
10 吴厚炎;《兰文化探微》之十二 “人文文化”与科学──从赵时庚《金漳兰谱》与王贵学《兰谱》引出的话题[J];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荣东;中国古代菊花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雒新艳;大菊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任岫芹;花卉命名修辞手法浅说[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6期
2 管健常;;云南之最——花卉资源篇[J];云南政报;1991年01期
3 周武忠;论花卉的旅游审美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马元旭;薛景;白v,
本文编号:1932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32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