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与“趣味”:王国维、梁启超人生美学旨趣比较
本文选题:境界 + 趣味 ; 参考:《学术月刊》2012年08期
【摘要】:"境界"和"趣味"作为王国维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理论诉求与人生诉求相谐的致思路径,发扬了中国美学融审美艺术人生为一体的精神传统。从生命之欲到静观到无我,王国维的"境界"最终回到了生命之欲不可消、人生之苦不可解、艺术与审美终不能拯救人生的审美救世之悖论中;而从生命之力到迸合到化我,梁启超的"趣味"则将人生审美推向了春意蕴溢的超拔之境,既是诗意的也是乌托邦的。两种人生美学旨趣呈现了民族美学和谐蕴藉的人生情致在中国现代的演化与分化、深入与拓展,是中国现代人生美学精神自觉的重要始源。特别是梁启超之后,经朱光潜、宗白华等的丰富发扬,远功利而入世的趣味化诗性精神蔚成中国现代美学精神之主脉,聚焦为人生艺术化等命题。这种追求现实生存与人生超越相统一的诗性张力品格,跳出了王国维式的纠结,在今天这个实利化、技术化的时代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Abstract]:As the core category of Wang Guowei Liang Qichao's aesthetic thought, "realm" and "interest" have opened the way of harmonious thinking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demands of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and the demands of life,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spiritual tradition that Chinese aesthetics combines aesthetic art and life as an integral whole. From the desire of life to the contemplation of life to the absence of self, Wang Guowei's "realm" finally returns to the paradox that the desire of life is irrevocable, the suffering of life cannot be solved, and that art and aesthetics cannot ultimately save life's aesthetic salvation; and from the power of life to the power of lif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 Liang Qichao's "taste" pushes the aesthetic of life to the realm of superfluous meaning of spring, which is both poetic and utopian. The two kinds of aesthetic purport of life present the evolu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harmony of national aesthetics in Chinese modern life, and it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Chinese modern life aesthetic spirit consciousness. Especially after Liang Qichao, through the rich development of Zhu Guangqian and Zong Baihua, the interesting poetic spirit of far utilitarian and entering WTO becomes the main vein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 spirit, and focuses on the proposition of artistry in life. This kind of poetic tension character, which pursues the unity of realistic existence and transcendence of life, jumps out of the entanglement of Wang Guowei style and has a unique and important value in the age of materialization and technicaliz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心;
【基金】:浙江省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专项——浙江理工大学“美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项目(XK1115-003-S)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J];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钟文华;;论审丑意识在钟馗形象中的体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4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8 姚爱斌;康德、叔本华崇高论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郭滨妍;;浅析赵孟俯的“复古”思想[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7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姜飞;;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思想史起点[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玉勤;;《画语录》:绘画意境论之集大成者[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南;;明十三陵规划设计的象征含义与意境追求[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夏之放;以意象为中心话语建构文艺学理论体系[J];求是学刊;1995年06期
2 赵毅衡;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J];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04期
3 陶文鹏;;意象与意境关系之我见[J];文学评论;1991年05期
4 叶朗;说意境[J];文艺研究;1998年01期
5 王友胜;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论[J];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04期
6 曹正文;;意境与意象的辨析[J];玉林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立干;;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略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02期
2 许俊莹;;“守望家园”与“俯瞰苍生”——梁启超、王国维小说视角比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马奔腾;;梁启超、沈兼士致王国维信的史学价值[J];史学月刊;2007年12期
4 傅国限;;王国维诗词“境界”小识[J];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04期
5 李铎;王国维的境界与意境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苏晓江;谈王国维的“两种境界”说[J];河南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7 郭勇;;现代中国作家论的萌生——论王国维与梁启超的作家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许俊莹;;王国维的悲观与梁启超的乐观[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孟泽;;新诗理论发轫的近代背景与精神渊源[J];文化与诗学;2010年02期
10 吕玉华,白振奎;梁启超与王国维治学特点比较[J];江淮论坛;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善庆;;梁启超与王国维、蔡元培社会功利观比较研究[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赵莉如;;王国维与心理学[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9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宁宁;;尼采对王国维与陈铨的影响[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 翼;惆怅西园满地红[N];人民法院报;2003年
2 记者 王大庆 庄建;梁启超陈寅恪风貌再现[N];光明日报;2010年
3 戴家祥;重拾清华园的一些轶事旧闻[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金谷子;灯火阑珊处[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蔡仲德;四论王国维的死因[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孙闻;王国伟:玩出来的俱乐部生意经[N];财经时报;2006年
7 许铮;王国维在戏曲方面的贡献[N];云南政协报;2001年
8 朱静燕邋沈秀红;王国维后,国学大师问是谁?[N];嘉兴日报;2007年
9 侯福志;收藏“梁启超”[N];中国矿业报;2002年
10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6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8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彬;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恩波;梁启超“生活的艺术化”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林男;清华国学院时期王国维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妍;王国维启蒙思想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颖;论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晖;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郑焕钊;启蒙与梁启超诗学形态[D];暨南大学;2009年
8 牛冬梅;王国维与中国现代悲剧意识[D];清华大学;2004年
9 林煦;从王国维到王元化[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苟强诗;小说界革命与现代小说概念的生成[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34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34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