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早期民间道教美学的本体论转向与审美内涵拓展——出土汉代神仙题材画像及铭文的辑录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6 05:29

  本文选题:汉画 + 早期道教 ; 参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早期民间道教是尚美的宗教,成仙是它的最高理想。神仙境界是中国古代生命美学和身体美学的重要资源。早期道教对于自由享乐生活的珍视和对于安静和谐环境的肯定,开拓了身体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自由和享乐代表了早期道教生活方式方面的审美理想,神仙题材汉画所表现的以生为美、力抗自然和肯定自由享乐的观点,折射出早期道教得道以超越时空和社会限制,获得生命永恒欢乐这一极富审美价值的人生态度。汉画对安静和谐仙境的描绘是对传统形式论美学和认识论美学自然全美理论和"自然的人化"理论的框复与超越。这些修仙证道汉画从生命生存角度对生命文化所做的阐释和开拓,给世人领略宇宙人生带来了新思路、新理念和新空间。
[Abstract]:Early folk Taoism was a beautiful religion, and immortality was its highest ideal. Immortal realm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life aesthetics and body aesthetics in ancient China. The early Taoism cherishes the free life and affirms the quiet and harmonious environment, which opens up the value of bod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Freedom and pleasure represent the aesthetic ideal of the early Taoist way of life. The view that Chinese paintings with immortal themes are beautiful in life, resisting nature and affirming free enjoyment reflects the early Taoism to transcend the limitations of time and space and society. The attitude of obtaining eternal joy of life is full of aesthetic value. The depiction of quiet and harmonious fairyland in Han painting is the frame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form and epistemology aesthetics of nature and the theory of humanization of nature. The interpre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fe culture made by these paint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brought new ideas, new ideas and new space for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the universe and life.
【作者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JA730006)
【分类号】:B8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罗二虎;;长宁七个洞崖墓群汉画像研究[J];考古学报;2005年03期

2 唐长寿;荥经画像石棺“秘戏图”及其它——《跋汉画赵苟哺父图》读后[J];四川文物;1991年01期

3 高文;野合图考[J];四川文物;1995年01期

4 王晓华;;走向主体论身体美学的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樊有升;;偃师县南蔡庄乡汉肥致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2年09期

6 ;南阳市王庄汉画像石墓[J];中原文物;198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菊华;;浅析生殖崇拜图像在汉画像中出现的社会背景[J];才智;2010年05期

2 刘克;;汉代民间刻绘的道教图像和铭文——从出土道教汉画看早期乡野对原始道教的理解与接受[J];中国道教;2009年06期

3 齐东方;;拊葬墓与古代家庭[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05期

4 牛天伟;;汉画风伯形象及其功能探析[J];古代文明;2008年03期

5 曾繁模;;景云碑额图像考[J];长江文明;2010年02期

6 昝风华;;汉人享乐观念与汉诗[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周学鹰;宋远茹;;汉代“建筑明器”的性质与分类[J];华夏考古;2010年04期

8 何志国;;论摇钱树与多枝灯的关系[J];考古;2010年01期

9 牛天伟;;四川长宁“七个洞”崖墓画像考辨[J];考古;2010年11期

10 李建新;;从汉画像看汉代的祭祀礼俗[J];开封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曾繁模;;巴蜀汉画像仙人图式的初步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峰;曾宪波;;试析汉画像中的宗布神[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曾宪波;詹敏;;探析汉画中的风神雨神[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牛宏成;;再谈汉画与河南汉代农业[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霍巍;;中心与边缘:汉文化的扩张与变异——以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画像石刻为例[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虹;死与重生:汉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D];浙江大学;2007年

4 杜宗才;汉代道家生态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宋蓉;汉代郡国分制的考古学观察[D];吉林大学;2009年

6 刘举;性与秦汉社会[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雨茂;汉画像石棺及其神仙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王春斌;汉代陶器生产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徐雁宇;商周秦汉葬日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邢鹏飞;南阳汉画像的空间表现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晓华;两汉家族葬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黄永飞;汉代墓葬艺术中的车马出行图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5 晏波;古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晓芳;洛阳和西安地区东汉晚期至西晋时期墓葬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韩炜炜;河南汉画像石和画像砖墓神话类形象解析[D];郑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丛德新;罗志宏;;重庆巫山县东汉鎏金铜牌饰的发现与研究[J];考古;1998年12期

2 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研究[J];考古学报;2000年01期

3 罗二虎;中国西南汉代画像内容分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高文;绚丽多彩的画像石——四川解放后出土的五个汉代石棺椁[J];四川文物;1985年01期

5 黄泗亭;贵州习水县发现的蜀汉岩墓和摩崖题记及岩画[J];四川文物;1986年01期

6 王恩田;跋汉画赵苟哺父图[J];四川文物;1987年04期

7 赵殿增,袁曙光;“天门”考——兼论四川汉画像砖(石)的组合与主题[J];四川文物;1990年06期

8 黄中幼,,张荣华;江津沙河发现东汉纪年崖墓[J];四川文物;1994年04期

9 ;新发现的长沙战国楚墓帛画[J];文物;1973年07期

10 李复华;郭子游;;郫县出土东汉画象石棺图象略说[J];文物;1975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莉;;浅谈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J];成功(教育);2009年05期

2 黄南珊;典型美 崇高美 理想美——毛泽东美学思想研究之一[J];江汉论坛;1992年05期

3 周来祥;;中华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刘颖;;马克思美学中的审美价值观[J];阴山学刊;2010年01期

5 周均平;;壮丽:秦汉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6 彭强民;人造天合——从自然美的欣赏看“天人合一”[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吴宁;;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现代性——列斐伏尔的人道主义美学二题[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年00期

8 余东升;论艺术批评的美学意义[J];社会科学家;1992年01期

9 谭清华;;和谐社会与审美[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11期

10 刘颖;;马克思美学思想中的欲望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传燧;;论玄学与魏晋南北朝审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徐放鸣;;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施江斌;;试论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5 吴功正;;郭沫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世纪型开拓者[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6 马德邻;;孔子美学思想再评价[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庆本;;原始儒学与中国古典美学原则的确立[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赵伶俐;;当代中国青年审美价值观实证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朱存明;顾颖;;论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现代性意义[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徐志兴;;美丑论——浅析“丑极即美极”的美学内涵[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小洲;美的历史,美的涵义[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刘茜;提升审美理想高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彭修银;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新创获[N];文艺报;2008年

4 赵东栓;儒家哲学的和谐观与文艺美学的和谐观[N];文艺报;2005年

5 李翔德;大美学时代[N];太原日报;2006年

6 徐州师范大学校长 徐放鸣邋教授;儒家经典中的审美智慧[N];新华日报;2007年

7 黄力之;审美抗御“物欲症”[N];人民日报;2010年

8 杨家友;重视崇高在审美教育中的最高作用[N];光明日报;2005年

9 周来祥;和谐美学与和谐社会建设[N];人民日报;2007年

10 奚冬琪;美育:就如细雨润物……[N];人民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宁;德意志造型美学中的古典意识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正兵;审美理想论纲[D];安徽大学;2001年

2 向丹;审美化的生存理想[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圣静;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清”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许晓华;论庄子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D];苏州大学;2007年

5 姜婷婷;丰子恺情趣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6 俞香云;钟嵘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6年

7 程s

本文编号:1936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36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6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