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来自生命──20世纪西方美学巡礼
本文选题:西方美学 + 弗洛伊德 ; 参考:《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四川省电视大学!邮编:610041 贵州师范大学!邮编:550001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开亮;;中西美学比较中的问题意识——读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2 李科林;;美的虚实之辨——读张法《美学导论》[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3 罗绂文;;西方“游戏”审美理论模式的类型研究[J];艺术百家;2010年S2期
4 宋伟;;现代性历史境况中的中西方美学问题[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5 曹佳丽;;浅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性特质[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6 张法;;美学:定义、经典、范围、内容[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7 彭锋;;全球化视野中的美的本质[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8 闫丽丽;田筱源;;美在意象——对叶朗《美学原理》的解读[J];西北美术;2011年02期
9 施立峻;;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10 成穷;;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上)[J];艺术·生活;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蒋孔阳;;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现代美学[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4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全国美学会议学术报告会结束继续分组讨论美育等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7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家友;;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心理描述质性初探——中国传统美学在中西文化相碰撞初期何啻转向心理美学而未转向哲学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谢金良;;转型时期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郭昭第;;美学的学科困惑、根源及策略[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雨;读《西方美学论稿》[N];文艺报;2001年
2 张政文;康德美学思想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3 严泽胜/文;真理将说话[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王文革;审美教育的立足点[N];光明日报;2009年
5 高建平;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高建平;中国美学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7 余连祥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丰子恺:审美教育长养“赤子之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刘悦笛;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吴高泉 广州大学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没有“美学”只有“乐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张永清;当下美学研究期待解决什么[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2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3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4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6 刘冠君;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9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晶;弗洛伊德“三我”理论与人类美感机制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曹千慧;弗洛伊德与荣格艺术观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文英;弗洛伊德“禁忌”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杜正华;重省·接受·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6 于m8;中国现代美学中“艺术”概念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段立宪;当代西方美学发展趋势[D];兰州大学;2007年
8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韦岩鹰;勒内·吉拉尔美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44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44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