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龙的腾飞:华夏审美风尚溯源

发布时间:2018-05-30 07:49

  本文选题:审美风尚 + 生命感悟 ; 参考:《江海学刊》1999年05期



[Abstract]:......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琛;;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12期

2 王树松;简论技术价值合理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12期

3 余健;风水研究杂感[J];新建筑;2001年03期

4 伍雄武;多元一体——论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之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方建军;;商周乐器地理分布与音乐文化分区探讨[J];中国音乐;2006年02期

6 陈致;夷夏新辨[J];中国史研究;2004年01期

7 郝文武;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论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8 杨春梅;;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J];文史哲;2006年02期

9 刘丰;老子之道的文化人类学探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蒋新慧;维吾尔族传统婚俗中巫文化的形式及特点[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向平;寻红霞;;近代上海变迁中的佛教组织——世界佛教居士林研究[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思齐;;论辛弃疾的接受美学思想[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肖建华;;“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开城;;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刘俊男;;国家起源的理论问题及中国个案分析[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文堪;马小鹤;;摩尼教“大神咒”研究——帕提亚文文书M1202再考释[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金坤;;《诗》《骚》龙凤文化意蕴发微[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8 李晓锋;;论陕西当代文学中的汉唐文化因子[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江锡铨;;“标准化”:闻一多的新诗形式美学思考与艺术实践[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10 魏洪丘;;论闻一多新诗批评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培卫;现代性视野中的新感觉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李伟;法官解释确定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逄金一;身体理论视域中的秦汉女性美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闫顺利;过程视域中的发展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7年

5 程现昆;科技伦理研究论纲[D];吉林大学;2007年

6 管恩好;青铜文化与《诗经》发生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8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9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孔祥文;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及两岸关系的传统文化底蕴[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院生;论汉画像墓主人正面像的起源及功能[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2 张绍华;诗人之诗:性灵主题与袁枚诗歌的审美特征[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小红;日常交往与人的发展研究[D];延安大学;2007年

4 刘国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政策与公平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陈欣;明清时期《商君书》校勘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刘素娜;从人地关系角度看夏朝的兴衰[D];湘潭大学;2007年

7 伍敬芳;计算机与互联网术语中的隐喻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8 吴飞飞;当代语境下的文字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莹;“荆轲刺秦王”画像石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刘炎;东西方游客对中国文化景观的符号认知差异[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谌东飚;;六朝审美风尚与颜诗用典[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2 樊美筠;清代宫廷审美风尚初探[J];社会科学家;1994年06期

3 王德胜;世俗生活的审美图景——对90年代中国审美风尚变革的基本认识[J];思想战线;1998年10期

4 苏志宏;龙的腾飞:华夏审美风尚溯源[J];江海学刊;1999年05期

5 张灵聪;清中叶审美风尚论[J];江海学刊;2000年02期

6 ;元代审美风尚的五大特征[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06期

7 刘祯;元代审美风尚特征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2期

8 杜道明;论商代“拨尔而怒”的审美风尚[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4期

9 姚文兵;从大众文化看当代审美风尚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孙海洋,刘龙洲;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变迁[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吴家荣;;论审美感染力的批评标准——二十一世纪文学批评标准刍议[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罗筠筠;;明人审美风尚概观[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3 杨素瑞;;从盛唐经典女性形象看唐人的审美风尚[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宫强;;略论徽州建筑的审美特征[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述卓;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1年

2 李庆本;追忆“盛世风韵”[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孟 军;总结与前瞻: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朱万曙;解读元代审美风尚的新视角[N];光明日报;2003年

5 ;一定要重视生态保护[N];光明日报;2003年

6 谢冕;值得提倡的学术品格[N];文艺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韩为卿;厚重 空阔 大气 典雅[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8 雷达;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9 李素香;时代变化引起审美意识变迁[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10 云 阳;时大彬壶刻款[N];中国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雅杰;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3 邹志勇;宋人笔记中的诗学讨论热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2 戴力芳;构建于男性世界中的妇女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秀鹏;魏晋南北朝辞赋的“艳”化趋向[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田玉彬;宋代女性词作的悲伤意蕴[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骁;青铜文化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张函;明遗民变异书风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雷瑛;90年代中国都市喜剧电影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8 廖梦云;唐人所撰诗集序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艳;《考工记》工艺美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崔海英;宋代理学语境中的宋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54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54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f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